不只碳佐麻里腹瀉群聚!上周15.5萬人中招 20多起諾羅群聚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南部知名精品燒肉店「碳佐麻里」疑似食物中毒,累積通報18人上吐下瀉。疾病管制署統計,上週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15.5萬人次,近四週每週平均通報20-40件腹瀉群聚,以諾羅病毒居多。醫師提醒,7°C到60°C是危險溫度帶,食物在室溫下,夏天應盡快於一小時內、冬天在兩小時內吃完,最好少生食,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2025/04/17 10:02 生活 醫藥
「涮樂和牛」疑食物中毒!檢驗下週二出爐 優先鎖定5病菌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涮樂和牛」宜蘭羅東店3月15日試營運爆發疑似食物中毒,宜蘭縣衛生局截至昨日已接獲63人通報上吐下瀉、其中33人就醫。疾管署今日(3/22)表示,環境檢體和員工、有症狀顧客的糞便檢體,會優先檢驗諾羅病毒、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及輪狀病毒,最快下週二(3/25)說明。 2025/03/22 15:31 生活 醫藥
年菜復熱須超過70℃!反覆加熱易食物中毒 流失營養素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過年圍爐滿桌佳餚最怕吃不完,重複加熱食用引發腸胃炎,甚至食品中毒。營養師提醒,復熱一定要達70℃以上,但最好避免多次復熱,因為營養素會流失,也使菜餚反覆處於7~60℃危險溫度帶,細菌最愛在這個溫度迅速繁殖,所以食品調製後也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時勿超過1小時。 2025/01/28 14:00 生活 醫藥
尾牙突然上吐下瀉!家人朋友接著發病 醫:不一定食物中毒 【記者陳亮諭/綜合報導】知名吃到飽餐廳「INPARADISE 饗饗」微風信義店爆出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疾病管制署日前調查77人腹瀉噁吐,目前已有9例檢出諾羅病毒。醫師陳敬倫說,最近尾牙聚餐多,諾羅病毒造成腸胃炎也多,潛伏期很短,家人朋友接著發病,常會以為是食物中毒,提醒酒精消毒無效,須用肥皂洗手。 2025/01/16 12:59 生活 醫藥
饗饗食安風暴|9人驗出諾羅 疾管署調查增至77人腹瀉噁吐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知名吃到飽自助餐「饗饗」微風信義店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疾病管制署經過流行病學調查,針對1月5日至1月7日用餐民眾,其中77名出現嘔吐、腹瀉、噁心、發燒、腹脹的人進行採檢,目前已有9例檢出諾羅病毒,其餘還在檢驗中,感染源究竟是來自人體、食物或環境還有待釐清。 2025/01/14 14:48 生活 醫藥
超級細菌危機2050年將惡化7成 恐釀近4000萬人死亡 【編譯張翠蘭/綜合外電】根據一項最新公布的研究結果預測,世界各地因對治療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感染而喪生人數,到了2050年可能會增加近70%,進一步表明了當前的超級細菌危機可能會變得更嚴重。 2024/09/17 14:47 國際 寰宇要聞
全台上周13萬人拉肚子就醫!群聚創5年新高 疾管署示警秋節前後腹瀉高峰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腹瀉疫情飆高!衛福部疾管署今發布,上周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近13萬人次,已5周連升,群聚通報案件為5年同期新高,以諾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腸胃炎為主,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疾管署示警,往年中秋節前後是國內腹瀉高峰,海鮮、貝類務必徹底烤熟,以免把帶有病毒食材吃下肚。 2024/09/03 16:41 生活 醫藥
消保處抽查20款高蛋白粉!7件違規開罰34萬 這款罰最多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近年來國人日漸重視健身及健康,不只運動健身者,亦有年長者會選擇高蛋白粉補充蛋白質,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於2024年3、4月間購樣20件市售高蛋白粉,在品質檢測部分全數符合規定,但標示上有7件不符規定,共開罰34萬元,其中「Tryall分離豌豆蛋白–靜岡抹茶」違規情節較多,開罰12萬元,已由地方衛生機關依法裁罰並要求業者改善完畢。 2024/08/16 14:26 生活 消費
「沉默器官」默默扛了這些事!6大NG行為曝光 飲料、隔夜菜全中了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出現問題時常不容易被察覺,醫師黃軒提醒了大家6大傷肝行為,其中喝含糖飲料、吃隔夜菜都上榜,提醒大家保肝從生活中做起。國泰醫院指出,最主要的肝癌高危險因子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另一個重要的致肝癌因子為黃麴毒素,因潮濕及高溫的環境有利黃麴菌生長,各種穀類及豆類都可能因儲藏運輸過程不當,而遭受黃麴毒素汙染。黃麴毒素可高度致癌,其他毒素如化學汙染及農藥殘存也都可能,環境及食品衛生的重要不可忽視。 2024/08/14 12:26 生活
北市抽驗冰飲品9件違規 覺旅咖啡、珍煮丹、黑丸嫩仙草上榜各罰3萬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酷暑是飲冰品消費高峰,北市衛生局今(7/22)公布最新散裝飲冰品配料抽檢結果,9件被檢出腸桿菌科或防腐劑不合規定,不乏知名店家飲冰品,包括:黑丸嫩仙草古亭店、珍煮丹江南店、Journey Kaffe 覺旅咖啡陽光店、列奶茶忠孝復興店等7家店腸桿菌科超標,依違反《食安法》各罰3萬元。 2024/07/22 11:54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