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症衝醫學中心部分負擔擬調高 促分流假日急診中心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為了解決醫學中心急診壅塞,健保署預計今年底試辦「假日急診中心」,專門處理檢傷分類第4、5級的輕症患者,健保署長石崇良今日(7/25)表示,功能介於一般診所與急診室之間,可提供基礎檢驗、X光檢查及傷口縫合等小型處置,不提供住院,未來可能提高輕症去醫學中心掛急診的費用,以強化分流。 2025/07/25 19:50 生活 醫藥
人物|溜不回梧棲當小鎮醫生 兒虐氣喘名醫黃璟隆愛出診間「做傻人的事」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兒童是弱勢中的弱勢」國內兒童過敏氣喘與風濕領域權威、土城醫院名譽院長黃璟隆為了孩子,樂當傻子走出診間開啟斜槓人生,帶著團隊全台跑透透做氣喘衛教20年,經常跟颱風賽跑,更致力推動兒少保護,教導醫護早期發現,與社工、幼教師、檢警和法官合作,「薪水沒收穫,心理收穫很大」黃璟隆說,但兒虐一再發生讓他挫折也遭受質疑,放不下的原因只為多幫孩子一點。 2025/07/25 18:58 生活 醫藥
獨家專訪|兒虐名醫吐艱難:人生重來不想從醫 資源不足「救回命卻給不了溫暖」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長期受虐兒童會產生反社會人格障礙,復健是一條漫漫長路,但長年致力於兒少保護的土城醫院名譽院長黃璟隆直言,台灣目前能做早期療育的心理師、兒童精神科醫師、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和物理治療師都遠遠不夠,把孩子救回來卻沒能讓他變成幸福快樂的小孩,亟需各醫院一起努力,否則挫折感只會不斷增加。 2025/07/25 18:58 生活 醫藥
與父同行|院長之子繞路學醫「有不能犯錯壓力」 名醫父雞湯:把挫折當學習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兒童過敏免疫風濕權威、台灣兒少保護重要推手黃璟隆目前是土城醫院名譽院長,但院長父親的光環對兒子黃柏棣來說「不能犯錯的壓力遠大於助力」,因此在兒科與內科之間最後選擇了心臟內科。黃璟隆尊重孩子獨立有想法,即便兒子在人生道路上繞了遠路,寫信給予建議卻不強迫,因為他相信聰明的孩子會自己思考,人生經歷曲折才會豐富。 2025/07/25 18:58 生活 醫藥
孩子變家暴者!去年通報4253件 七成有特殊身心狀況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2020年至2024年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之通報案件逐年增加,去年就通報4,253件,這類案件中的未成年常合併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智能不足、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情緒與行為障礙,尤以國小階段相對嚴重,直逼八成。保護司呼籲,這類暴力恐持續惡化至成年階段,及早介入才能終止暴力循環。 2025/07/25 17:03 生活 醫藥
彩虹蔬果成減重神隊友!紅色助燃脂 紫藍色抗氧化保護肌肉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減重時常說要多吃蔬菜水果,它們不是配角而是神隊友,可讓減重事半功倍。台大醫院營養師葉宜玲指出,紅色蔬果有助燃燒脂肪,黃橙色有助提升代謝,綠色有助燃燒脂肪更順暢,紫藍色有助抗氧化和保護肌肉,另外,有氧運動、重量運動、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各有不同最佳搭配蔬果,吃對能讓運動表現更好。 2025/07/25 14:19 生活 醫藥
攝護腺發炎指數略高拖4年 「睪丸緊緊」已癌細胞擴散全身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蔡先生在55歲那年健檢發現攝護腺發炎指數(PSA)略高正常值, 卻不當一會事,4年後感覺睪丸緊緊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癌細胞擴散至肝肺。美國推行PSA檢查多年,成功將攝護腺癌第4期確診率降至5%,台灣仍有3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50歲以上定期篩檢PSA是提升存活率的關鍵。 2025/07/24 20:02 生活 醫藥
高雄50年老字號大東醫院將熄燈!85歲院長「脊椎彎了」無人接班 在地人不捨 【記者王勇超/高雄報導】創立於1975年的老字號大東醫院,陪伴高雄鳳山半世紀,近日傳出將在9月歇業,引發震撼。院方透露,85歲高齡的院長蔡森郎考量健康狀況與子女皆旅居美國、無人接手經營,決定結束營運。消息一出,在地民眾一片譁然,不少人感嘆,「真的是時代的眼淚」。 2025/07/24 17:57 生活 地方大小事 醫藥
台南旭集6人用餐後上吐下瀉 衛生局檢驗結果出爐:無明確因果關係 【記者劉沛妘/台北報導】饗賓集團旗下頂級日式Buffet「旭集 和食集錦」,7月9日插旗新光三越台南新天地,開幕以來一位難求。未料,日前才開幕10天,卻傳出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台南市衛生局獲報後前往稽查,今(24)日結果出爐,其中4名同住家人檢出輪狀病毒,另1名友人則檢出仙人掌桿菌;8名廚工檢體細菌及病毒檢驗為陰性,「與連鎖餐飲店聚餐無明確因果關係」。 2025/07/24 17:55 生活 醫藥 食尚
假日急診中心新制將上路 專家肯定「但三大配套到位才能根治壅塞」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健保署最快將於今年10月推出「假日急診中心(UCC)」,盼能分流假日輕症患者,緩解大型醫院急診的壓力。對此,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此政策方向正確,是值得期待的制度創新,但他強調,這不能只是空間的增設,而應是醫療系統的整體轉型。「唯有讓人力配置、財務誘因、病患行為改變三者同時到位,急診壅塞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方。」 2025/07/24 17:31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