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太陽能板廠商繞道印尼避關稅 美恐再出重手堵漏洞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美國政府自6月中起對東南亞4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與越南加徵太陽能板關稅,以反制中國大陸洗產地行為。然而,近幾個月來,中國太陽能製造商卻悄悄將設備轉移至印尼組裝,並以零關稅將產品銷往美國市場。儘管這看似中企巧妙的規避手法,但隨著美國總統川普要來的強硬打擊政策,這項關稅漏洞有望很快被封堵。

彭博報導,根據貿易和企業記錄分析,2025年上半年,印尼前10大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板廠商對美國出口產品總值高達6億800萬美元(約179億元台幣)。其中6家位於印尼巴淡的公司記錄顯示,這些公司實際控制權歸屬於中國太陽能企業的高階主管,且幾乎包辦印尼對美太陽能出口的7成。
貿易戰線擴大至印尼、寮國、印度
今年7月,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和任務太陽公司(Mission Solar Energy)等數家美國太陽能製造商聯盟,對印尼、印度和寮國提出貿易申訴。他們聲稱,中國企業正在操縱這個體系,把在這3個亞洲國家生產的不公平廉價商品大量傾銷到美國市場。此事已促使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對這些反傾銷和反補貼的指控展開調查。
白宮發言人德賽(Kush Desai)表示,「在川普總統領導下,美國不再是廉價進口商品的傾銷地,這些商品傷害了我們的產業和勞工。儘管商務部正在對太陽能板進行反傾銷調查,但政府正密切監控轉運和其他破壞我們關稅政策的方法」。目前,川普政府尚未發佈任何關於轉運的詳細定義。
荷蘭-德國太陽能產業合規和品保公司Sinovoltaics技術長魏瑪(Niclas D. Weimar)表示,「隨著東南亞其他司法管轄區受到越來越嚴格的審查,工廠便會像玩貓捉老鼠遊戲一樣,持續遷移」。
不只印尼,其他同樣在4月沒被徵到太陽能板關稅的亞洲國家,輸美太陽能產品也呈現暴增。美國貿易數據顯示,寮國輸美太陽能產品在2024年初幾乎為零,但在今年前5個月卻飆升至7億1700萬美元(約211億元台幣);印度則從2022年的1000萬美元(約2億9483億元台幣),大幅增加到今年的3億4500萬美元(約102億元台幣)。
彭博分析,假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印尼、寮國和印度的調查結論認定存在不公平貿易行為,那麼新一輪的關稅可能很快就會實施。
中企新出路?轉向中東布局
但中國太陽能板製造商就此無路可走嗎?不見得。他們的出路將取決於未來關稅的嚴峻程度。此外,部分中企已轉往中東地區擴張,例如晶澳太陽能(JA Solar)計畫在2025年底前於阿曼開設新廠;另一巨擘晶科能源(JinkoSolar)則與沙烏地阿拉伯主權基金和Vision Industries合作,在當地建造一座大型電池與模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