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孩子變家暴者!去年通報4253件 七成有特殊身心狀況

生活 醫藥
2025/07/25 17:03
林芳如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2020年至2024年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之通報案件逐年增加,去年就通報4,253件,這類案件中的未成年常合併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智能不足、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情緒與行為障礙,尤以國小階段相對嚴重,直逼八成。保護司呼籲,這類暴力恐持續惡化至成年階段,及早介入才能終止暴力循環。

2020年至2024年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之通報案件逐年增加。翻攝自pexels zoomin
2020年至2024年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之通報案件逐年增加。翻攝自pexels

未成年變家暴者 通報逐年增加

15歲阿華國中剛畢業,患有輕度智障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父母離異後與媽媽、外公外婆同住,國小階段就有人際互動問題,國中出現偷竊、拒學及網路成癮。同住家人管教言詞負向,阿華會對家人吼叫、丟東西,迄今通報5次,最近一次阿華持刀揮舞,家人報警後阿華被收治住院。

高雄市家防中心社工督導吳汶芳指出,社工介入後,協助媽媽聲請保護令,並透過以家庭為中心的處遇策略,鼓勵家長陪伴孩子就醫,安排參與青少年活動,出院後媽媽帶著阿華在外租屋,阿華情緒失控時媽媽會暫時回外婆家躲避,阿華定期回診持續穩定用藥,持續接受個別心理輔導,引入資源穩定家庭。

衛福部統計,2020年至2024年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之通報案件(Adolescent to Parent Violence,簡稱APV案件)分別為 2,358 件、2,953 件、3,330件、3,465件及4,253件,有逐年增加之勢。

未成年家暴者常見5種身心狀況

三總北投分院兒童心智科醫師鄒輝穎指出,在APV案件中,近七成的未成年行為人常合併有自閉症類群障礙、智能發展不足、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情緒與行為障礙,以及隱性特殊需求等,尤以國小階段相對嚴重,直逼八成。

APV案件中,未成年常見衝動攻擊、破壞物品、自傷、情緒失控、言語辱罵,家庭情境多為單親、親職支持不足、教養策略失效。鄒輝穎說,當未成年人出現暴力行為時,社會大眾亦將孩子的暴力行為,單一歸責於孩子不遵守規範或家長教養失敗,使得這類家庭更加陷入羞於求助的困境。

未成年家暴需跳脫二元框架

因此,面對未成年人身心狀況所引發的家庭風暴,鄒輝穎表示,需要跳脫傳統對被害人與加害人的二元框架,採用創傷知情與修復式的整合性介入視角,並積極引入跨專業資源,才能有效回應家庭所面對的多重挑戰與需求。

衛福部積極推動「嚴重情緒行為身心障礙者精神醫療就醫改善計畫」,由精神醫療機構學校社福單位合作,建立雙向轉介與外展服務,以妥適協助這類家庭。保護司司長張秀鴛呼籲,APV案件的暴力行為不會止於18歲,及早介入,及早終止暴力循環。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家暴 # 未成年 # 自閉症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情緒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