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黑眼圈不等於跌倒! 專家呼籲:別輕忽長輩「無聲求救信號」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這次不處理,下次可能就是一句屍體」,這句話聽來殘忍,卻是醫師尹莘玲看過眾多老人虐待案件的沉痛呼籲,尤其以頭、臉、頸、上肢等更是最常見的部位,尤其出現黑眼圈,更不能輕忽。衛福部統計,近5年老人保護通報案件逐年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習慣、價值觀衝突等親屬間相處問題,受暴類型以精神暴力最多。

近5年老人保護通報案件 5成以上是晚輩虐待長輩
近5年老人保護通報案件逐年增加;以類型來看,以(孫)子女虐待老年(祖)父母為大宗,佔比高達55%。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指出,受暴類型以精神暴力最多(53%)、肢體暴力次之(37%)、騷擾(30%)、經濟暴力(2%),衝突發
生情境多圍繞在親子互動、相對人身心狀態,及家內金錢爭執。張秀鴛說,求助困難與阻礙因素,包括長輩(受害者),怕家醜外揚或家庭破碎的顧慮,也擔心子女名譽受損,無法做人,更有些受害者認為自己年紀大、花不了錢,而一再容忍退讓;施暴者可能怕被當神經病而抗拒就醫,也拒絕長照資源,認為這是承認自己「沒路用」。
老人眼睛出現黑眼圈 別輕易相信是跌倒
「老人虐待跟其他虐待不太一樣」。高雄醫學大學法醫病理科醫師尹莘玲強調,自己跌倒當然會有意外傷,但這和被打的位置不一樣,如果是拳打腳踢、用牙齒咬,甚至推、抓、甩巴掌、用物品綁住長輩等身體虐待方式,表現出來的會是瘀傷、皮下出血等,當看到一個老人家有瘀傷,就要懷疑可能受到虐待或照顧疏忽,尤其出現黑眼圈時,更是一大警訊,和跌倒不一樣。
頸部也是需要特別留意的部位,尹莘玲說,曾有個案頸部出現明顯掐痕,驗傷完她馬上告訴社工人員是老人虐待,而且非常危險,如果發覺頸部有傷不處理,下次個案被殺死的機會是普通人的10倍,「這次不處理,下次可能看到就是一具屍體」。
受虐老人抗拒社工面訪 往往怕左鄰右攝議論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成人保護組組長鄭慧敏說,老人保護案件一定是以面訪為原則,早期如果沒有特別規範的話,老人家為了不讓左鄰右舍知道,就會推托、要社工人員不要去,但這個訪視不只為了看長輩的狀況,也需要看他們的家庭互動。
鄭慧敏指出,曾有一個首次通報的個案,是居服員到案家服務時,發現案主眼睛腫脹瘀青,案主稱自己跌倒,不需要就醫,案長子也附和案主所言,後居服員檢查發現右大腿燙傷跟左手中指也受傷,好不容易說服案主就醫,醫生說是腦出血,要住院治療。
鄭慧敏表示,探訪案主關心日常生活及身心狀況,提醒案長子留意居家安全,也聯繫居服單位、鄰里長及訪視了解案家互動關係,調查受暴原因,同時關心案主醫療處置狀況,連結醫院驗傷整合資源,研判傷勢成因。
鄭慧敏指出,社工處遇服務也向兩造分析照顧處境,說明政府保護立場,啟動緊急安置,依職權向法院聲請通常保護令,保障案主人身安全,並使案長子接受加害人處遇計畫輔導,並提報高危機個案網絡會議列管,由警政約制告誡案長子,社政追蹤案主受照顧情形,也與案主及子女面談,促使申請社會福利資源,協調案主照顧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