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童別亂打生長激素 醫:動物實驗增加癌症、糖尿病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南韓人存在身高焦慮,政府憂心正常孩子注射生長激素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宣示加強打擊誇大廣告。醫師指出,動物實驗顯示,生長因子濃度超過正常值會增加癌症和糖尿病風險,但侏儒症等疾病造成生長障礙的孩子,施打生長激素治療目前未觀察到風險增加,會監測骨齡、生長因子濃度和血糖,不建議正常孩子自費施打。
生長激素是否會增加糖尿病風險,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表示,體內過多的生長激素會讓成人產生「肢端肥大症」,發生在兒童稱為「巨人症」,這兩類病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和大腸癌、乳癌的風險確實會增加。國外動物實驗也發現,生長激素打太多,生長因子濃度超過正常值會增加癌症風險,糖尿病風險可能也會增加。
丁瑋信指出,先天生長激素缺乏症(俗稱侏儒症)、染色體異常或基因異常導致生長障礙,使用生長激素治療已有40年歷史,醫師都會密切監測病童的骨齡、生長因子濃度和血糖,目前未看到病童罹患癌症或糖尿病風險增加,但國內沒有針對正常孩子打生長激素的監測研究,不清楚風險是否提高。
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足球明星梅西,他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11歲時身高不到130公分,透過施打生長激素才長到應有的身高。
丁瑋信表示,台灣健保給付生長激素治療的條件嚴格,醫師也不會建議正常孩子施打生長激素,只有兩個情況才會同意家長自費給孩子施打,第一種是孩子輕微生長激素缺乏,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第二種是孩子足月出生但體重過輕,生長曲線百分位小於2.5%,僅2200公克,足月出生孩子正常體重是2500-4000公克,這種孩子90%可以追上父母的遺傳身高,但有10%孩子追不上來。
衛福部允許這10%追不上來的孩子施打生長激素治療,惟健保不給付,丁瑋信說,因為世界各國研究都顯示這種情況打了有效,才會建議家長自費施打。生長激素通常打到生長板癒合為止,4、5歲就診斷出問題,得一路打到10幾歲,如果10-11歲才診斷出問題,就打3-4年直到14-15歲。
生長激素自費不便宜,根據體重計算施打劑量,40公斤大概一年花費30-40萬元,60公斤一年要50-60萬元。丁瑋信表示,有些家長錢不夠或覺得效果沒有很好,也有打了幾年就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