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愛貓教授解開 為何橘貓大多是公貓、三花貓多是母貓之謎 【編譯陳怡妏/綜合外電】日本九州大學退休教授佐佐木裕之等一票愛貓學者,周四(5/15)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發表研究報告,稱已找到影響三花貓和橘貓毛色的基因。 2025/05/16 20:04 國際 奇人妙事
中老年男性福音!站半天尿出不來 這手術20分鐘搞定攝護腺肥大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常見問題,70歲以上男性中有7至8成受到影響,常見口服藥物會帶來勃起障礙副作用,而電燒、雷射手術,同樣有副作用及恢復期長問題,讓許多患者望而卻步,隨著醫療技術日新月異,臺中榮總泌尿醫學部從去年開始,為近40名攝護腺肥大患者成功施行攝護腺拉開微創手術,20分鐘時間就讓患者重拾自在生活。 2025/05/15 15:26 生活 醫藥
超人媽媽也會累!送上一份「每天都能感受到」的溫柔 年輕時,媽媽為照顧全家人付出歲月及體力,除了生活中的操勞與付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也慢慢出現一些變化。邁入中年後,不得不面臨更年停經後所帶來的改變。過去健康檢查正常的數據,漸漸呈現異常;原本擔心爸爸的心血管健康問題,竟然也出現在媽媽身上;媽媽的骨質越來越疏鬆,恐一摔就骨折… 2025/05/12 17:30 民生
糖尿病害骨質如海砂屋!婦跌倒才知骨鬆 健保擴大給付用藥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83歲鄭女士有30年糖尿病史,今年初在家不慎跌倒後一直腰部疼痛,檢查才發現早罹患骨質疏鬆症。65歲以上長者常見慢性病除了三高,骨鬆也不容輕忽,停經後婦女、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都是高風險族群,出現駝背、變矮超過四公分、站立直視前方時後腦無法貼到牆時,應及早篩檢,積極治療預防骨折。 2025/05/07 15:54 生活 醫藥
律師稱惡保母超渡剴剴「有悔意」!疏文竟求保佑免入獄、免求償 「幫阿姨渡難關」 【記者丁牧群/台北報導】惡保母劉彩萱、劉若琳姊妹2023年涉嫌虐死1歲10個月的男童剴剴,台北地院今召開第8天審理庭,上午傳喚剴剴的阿嬤出庭,針對劉彩萱、劉若琳姊妹應如何判刑表示意見,剴剴外婆當庭痛哭自責,痛斥劉彩萱姊妹「他還這麼幼小,妳們沒有權利這樣對待一個孩子!」針對量刑,劉彩萱的律師則稱她於剴剴死後有到宮廟超渡、做法事,「確有悔意」,並當庭出示她手機擬好的「超渡疏文」,劉彩萱請剴剴「幫阿姨度過難關,免受入監刑責,體諒阿姨也是困苦人,請外婆及家人原諒,不要提出高額求償金」。 2025/05/05 18:14 社會 法庭
惡保母稱「聽幻覺發作」才虐死剴剴!精神科名醫當庭打臉 夫說詞曝光 【記者丁牧群/台北報導】惡保母劉彩萱、劉若琳姊妹2023年涉嫌虐死1歲10個月的男童剴剴,台北地院今下午繼續開庭審理,請曾花2個月訪談劉彩萱姊妹及家人的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醫師徐堅棋作證,說明他鑑定姊妹倆生活狀況、品行、智識程度的結果。徐堅棋說,劉彩萱告訴他,父親曾外遇還會打媽媽,剴剴說髒話引發她童年創傷,然而劉彩萱的姊妹都否認有這些情形。劉彩萱還告訴徐醫師自己有聽幻覺長達20年,才因此犯案,但醫師直指劉彩萱「不實陳述自己有精神疾病」 ,難以用「一時衝動」解釋她長期虐待幼童。 2025/05/05 17:12 社會 法庭
父母肥胖決定孩子體型!媽媽影響力高達4倍 5招全家一起瘦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媽媽們都很注意孩子的健康,卻常因育兒、工作兩頭燒而忽略自身健康,美國研究指出,父母體重與孩子肥胖風險息息相關,尤其母親扮演關鍵角色,爸爸肥胖會讓孩子成為肥胖兒的機率增加 2.89 倍,媽媽則高達4.36 倍,因此,想維持孩子健康,父母也要關注自己的狀態。 2025/05/03 19:11 生活 醫藥
惡保母兒出庭稱剴剴會罵5字經、大便抹身 一句話被法官制止「夠了」 【記者丁牧群/台北報導】保母劉彩萱、劉若琳姊妹2023年涉嫌聯手虐死1歲男童剴剴,台北地院今天上午傳喚曾照顧剴剴的周姓、蕭姓保母出庭作證,下午則由劉彩萱兒子王男作證,王男出庭稱,剴剴曾以五字經罵他,母親還說剴剴會尿濕全身、用大便弄在自己身上等異常現象,但遭檢方質疑曾涉偽證罪遭偵辦。 2025/04/25 17:32 社會 法庭
屈公病疫情創18年新高!多來自印尼 關節痛到身體彎曲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今年國內屈公病確定病例創18年同期新高,疾病管制署表示,2025年截至目前累計11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病例,為2007年10月列入法定傳染病以來同期新高,感染地以印尼為多,與登革熱最大差異是會出現長期關節痛,「痛得將身體彎起來」,可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數年。 2025/04/22 16:12 生活 醫藥
教宗方濟各辭世 梵蒂岡公布死因:腦中風昏迷和心臟衰竭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周一(4/21)辭世,享壽88歲。梵蒂岡當局公布,方濟各的死因是腦中風導致昏迷和心臟衰竭。 2025/04/22 08:19 國際 寰宇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