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國人體內塑化劑超標 常熬夜、壓力大、便秘提高曝露風險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環境荷爾蒙」與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進而影響生殖、神經與免疫功能。國內大型健檢中心調查發現,近四成民眾體內塑化劑濃度超標,醫師提醒,常熬夜、飲酒、壓力大、有便秘或腸道功能不佳、肥胖、有婦科疾病或內分泌失調病史者,皆會增加環境荷爾蒙暴露風險。 2025/08/17 10:00 生活 醫藥
小時候胖抽高就會好? 兒科醫曝真相:更容易生病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教育部調查,全台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23.8%,國中學童更高達28.6%,代表每4名學童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兒科醫師觀察,近年因肥胖而非單純感冒問題來求診的兒童比例上升,很多家長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抽高了就好」,但其實「小時候胖就是胖」,甚至導致免疫力下降而容易感冒等,要長高除了父母基因外,透過良好飲食、充足睡眠和規律運動,可以在遺傳基礎上再多長高約6公分。 2025/08/11 19:05 生活 醫藥
糖尿病藥「二甲雙胍」有望降失智風險 北醫大研究登國際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議題倍受關注,台北醫學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常用於糖尿病治療用藥「二甲雙胍(Metformin)」,不僅有助於血糖控制,對於肥胖病人而言,長期使用更可望顯著降低罹患失智症與整體死亡率的風險。這項突破性發現已發表於國際期刊《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2025/08/09 10:09 生活 醫藥
每周啤酒喝超過「這水位」 脂肪肝、高血壓、性功能障礙恐纏身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一項針對46萬名中年人的長期研究發現,以酒精濃度5%計算,每周喝超過8瓶330毫升的啤酒,長期下來,具有肥胖或過重問題者,因肝病致死的風險,比體重正常者高出2.2倍。不少家庭安排今天歡度父親節,醫師提醒,每次喝酒就像是在替壓力鍋升溫,偶爾小酌無妨,但若無酒不歡,對男性來說,後果可能遠不只是多出一個「啤酒肚」,更可能同時面臨脂肪肝、高血壓與性功能障礙等健康危機。 2025/08/09 09:05 生活 醫藥
化膿性汗腺炎誤當青春痘20年 男子憶全身爆膿流血日常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37歲小穎從青春期開始,腋下、背部、鼠蹊與臀部等私密處反覆長出痘痘並流膿,一直以為只是青春痘或粉瘤,拖了20多年才確診為家族性化膿性汗腺炎。發作時像針刺般疼痛,最嚴重一天多達10處滲膿水與血水,歷經10多次手術和使用生物製劑,才讓病灶減少到剩下2、3個小發炎。 2025/08/07 19:58 生活 醫藥
心臟功能僅剩2成!中榮啟用「人工心幫浦」 助59歲男撐起生命希望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一名59歲紀姓男子罹患擴張型心肌病變(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導致嚴重心臟衰竭,心臟功能僅剩不到20%,多次住院治療仍無明顯改善,所幸在臺中榮總成功植入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LVAD),目前病況穩定,不僅可正常生活,並持續接受門診追蹤,等待合適的心臟移植機會。 2025/08/07 15:33 生活 醫藥
衛福部揭40歲以上國人近5成腰圍過粗 一圖看懂怎麼量!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腰圍過粗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更會增加2至6倍!衛福部國健署指出,2019至2023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接受服務的民眾中,近5年平均超過三分之一罹患代謝症候群,更有近5成腰圍過粗,腹部肥胖情形普遍,不容忽視。 2025/08/07 12:18 生活 醫藥
李遠哲夫人吳錦麗胰臟癌逝!享壽90歲 生前勸夫「遠離政治」 【記者盧麗蓮、於維奕/綜合報導】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博士的夫人吳錦麗,7月12日過世,享壽90歲,家屬依照她生前交代,後事一切從簡,不辦追思會。吳錦麗生前罹患「癌王」,胰臟癌好發年齡仍集中在60至70歲,早期不易被發現,往往診斷時,已是晚期或轉移。 2025/08/04 08:53 政治
三高死亡人數超車癌症! 健保下月擴大給付1降血脂藥逾5000人受惠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國人死於三高慢性病人數,已超越癌症!健保署長石崇良今表示,9月起擴大給付一款昂貴的第三線降血脂藥「PCSK9血脂調節劑」,第1至5年新增受惠人數為1191人至5005人,新增藥費為1.05億元-4.43億元,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達100以上即可用藥,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2025/08/03 14:00 生活 醫藥
兒少也會脂肪肝! 暑假「這些壞習慣」讓13歲弟肝功能飆高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快樂的暑假已過一半,不少兒少3C不離身,從早上起床一路吃飯配手機、電動到晚上,有名13歲青少年因此出現,肝指數和三酸甘油脂等指數超標、胰島素阻抗等現象。醫師提醒,要避免兒童與青少年罹患脂肪肝,可從彈性安排3C時間、鼓勵孩子多動、調整飲食習慣、建立規律作息,及注意警訊並及早檢查等5大策略著手。 2025/08/02 15:26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