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國人體內塑化劑超標 常熬夜、壓力大、便秘提高曝露風險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環境荷爾蒙」與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進而影響生殖、神經與免疫功能。國內大型健檢中心調查發現,近四成民眾體內塑化劑濃度超標,醫師提醒,常熬夜、飲酒、壓力大、有便秘或腸道功能不佳、肥胖、有婦科疾病或內分泌失調病史者,皆會增加環境荷爾蒙暴露風險。 2025/08/17 10:00 生活 醫藥
不只史萊姆!這些都可能讓孩童性早熟 醫師提醒「玩完必做1件事」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史萊姆黏土具有高度可塑性且色彩鮮豔繽紛,深受孩子喜愛,台中市府日前抽驗史萊姆黏土,其中5件硼元素超標,最高達8.6倍,令人擔心。兒童內分泌醫師陳奕成指出,過去韓國研究,發現頻繁接觸史萊姆玩具的孩子,和沒有接觸『史萊姆』玩具的孩子相比,診斷為「非中樞性性早熟」比例是5.5倍。而生活中的「周邊性性早熟」物品其實不只史萊姆,包括香氛乳液、香味筆、兒童彩妝等都是危險因子。 2025/07/26 08:30 生活
常吃生菜、冰飲加劇子宮肌瘤 運動不熬夜才可偶爾貪涼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常吃生菜沙拉、冰飲會加重子宮肌瘤,中醫師指出,現代人經常久坐造成骨盆循環差,加上熬夜虛火旺,如果愛吃生冷會讓骨盆循環更差,導致無法代謝多餘的痰濕而助長子宮肌瘤,但若有規律運動、不熬夜,夏日炎炎偶爾貪涼沒問題,但不建議天天喝冰飲、吃生菜沙拉或晚上吃西瓜、哈密瓜,運動後別馬上喝冰水。 2025/07/13 10:00 生活 醫藥
分科測驗|化學創新課綱以來最難 補教估頂標、前標下降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114學年度分科測驗7/11、7/12舉行,今(11)日上午化學科已經考完。補教老師表示,化學試題難度高,出題用心而創新,但圖表、數據解讀過多,也很少基本題,是新課綱以來最難的題目,考生恐會苦不堪言,另也預估,頂標、前標的分數會往下降。 2025/07/11 14:34 生活 文教
分科測驗|化學偏難!基本題少、圖表多 參考解答看這裡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114學年度分科測驗7/11、7/12舉行,今(11)日上午化學科已經考完。高中老師分析,化學題目較為新穎、跨章節題目多,基本題少、圖表題顯著增加,想考高分得靜下心活用所學,具有高度鑑別度,也比去年難,另外,試題中也出現交聯反應、振盪反應等題目,是過往較少見於考題的內容或題型。 2025/07/11 13:54 生活 文教
洞洞鞋被影射害童性早熟!嘎嫂二伯發聲「不含PVC」 為何這材質大家這麼怕 【記者盧麗蓮/綜合報導】百萬YouTuber蔡阿嘎的老婆「二伯」,自創品牌所販售的洞洞鞋,其原料遭影射是造成小孩性早熟、長不高的原因。二伯今天怒發聲明,強調產品不含PVC(聚氯乙烯),是使用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材質,「本公司產品皆經國家法規規範之安全檢驗,證明不含毒性物質,安全無虞」,硬起來委託律師處理。而影射的成長曲線管理師也發文道歉。 2025/07/10 17:06 生活
兒童涼拖鞋藏危機!塑化劑超標500倍恐害氣喘、性早熟 醫師示警籲慎選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中國大陸近期抽檢兒童涼拖鞋,驚見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超標3至500倍,引發家長高度關注,皮膚科及不孕科醫師提醒,塑化劑是環境荷爾蒙的一種,不僅會對兒童皮膚造成立即傷害,還可能干擾內分泌,導致性早熟、氣喘及成人不孕等長期健康危機,呼籲家長慎選產品,政府亦應加強管制兒童用品中的有害物質。 2025/06/11 13:25 生活 醫藥
女大生卵巢扭轉險失生育力 下腹劇痛驚見11公分囊腫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一名18歲女大生因突發左下腹劇痛急診,醫師原以為是她前一晚性行為過激導致「卵巢黃體破裂」,結果超音波檢查顯示卵巢有11公分大複雜性囊腫,緊急手術發現左側卵巢已扭轉導致部分組織缺血性壞死,所幸最後順利切除囊腫並保助生育力。醫師提醒,女性若反覆下腹痛、悶脹感、排尿異常或月經不規則應提高警覺。 2025/04/26 16:53 生活 醫藥
塑化劑污染不只吃下肚 大腦驗出塑膠顆粒!濃度達「一根塑膠湯匙」 【記者陳亮諭、盧麗蓮/綜合報導】塑化劑污染不只是吃下肚,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長劉博仁醫師指出,地板、玩具、洗髮精及化妝品中的定香劑,可能釋出塑化劑,經由皮膚、空氣進入人體,甚至影響大腦。他表示,近來為一名患者檢測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類(DEHP)濃度,竟高出標準值32倍,驚呼「這是我行醫以來,見過濃度最高的個案之一。」 2025/03/27 10:36 生活
任容萱罕見露美腿驚豔紅毯 三大秘訣突破減重瓶頸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藝人任容萱昨晚以一襲黑色合身開岔禮服現身金鐘獎紅毯,罕見大秀美腿驚豔全場。她坦言,年過30歲即便少吃多動,體重還是一年增加一公斤,檢測發現三大荷爾蒙失調,最後靠3秘訣突破減重瓶頸,包括飲食順序調整與控糖,正確攝取充足的蛋白質、蔬菜與好油脂,以及適當重訓。 2024/10/19 09:30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