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塑化劑污染不只吃下肚 大腦驗出塑膠顆粒!濃度達「一根塑膠湯匙」

生活
2025/03/27 10:36
雙齊綝 文章

【記者陳亮諭、盧麗蓮/綜合報導】塑化劑污染不只是吃下肚,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長劉博仁醫師指出,地板、玩具、洗髮精及化妝品中的定香劑,可能釋出塑化劑,經由皮膚、空氣進入人體,甚至影響大腦。他表示,近來為一名患者檢測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類(DEHP)濃度,竟高出標準值32倍,驚呼「這是我行醫以來,見過濃度最高的個案之一。」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塑化劑污染不只吃下肚,可能潛藏在地板、兒童玩具等物。翻攝Pexels zoomin
塑化劑污染不只吃下肚,可能潛藏在地板、兒童玩具等物。翻攝Pexels

DEHP高出正常32倍

劉博仁今在臉書粉專「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發文,日前為一名患者檢測,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類(DEHP)濃度,「結果竟高達正常標準的 32 倍。這是我行醫以來,見過濃度最高的個案之一。」他有感而發說,「塑化污染,真的無所不在。」

塑化污染無所不在

劉博仁說,可能有人認為,沒有接觸工業環境,應該很安全,但DEHP 是一種常見的塑化劑,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各種「看不見的細節」裡,例如:
✅食品容器、保鮮膜、即食包裝
✅塑膠水管、醫療設備
✅人造皮革、地板、兒童玩具
✅香氛產品、洗髮精、化妝品中的定香劑

他表示,這些物品釋出的塑化劑,透過皮膚吸收、食物攝取、空氣吸入進入人體,累積在血液、脂肪,甚至大腦。

DEHP 是一種常見的塑化劑,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如化妝品中的定香劑。翻攝Pexels zoomin
DEHP 是一種常見的塑化劑,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如化妝品中的定香劑。翻攝Pexels
廣告

大腦正被塑膠與化學物慢慢滲透

劉博仁援引2025 年《Nature Medicine》發表的一篇研究,所有受檢者的大腦中都發現微塑膠顆粒,有的濃度甚至達到一根塑膠湯匙的重量!(Campen, Nihart et al. 2025)這些顆粒會穿越血腦障壁、引發慢性發炎、可能與神經退化疾病有關聯。也就是說,大腦正被塑膠與化學物慢慢滲透。

劉博仁提醒,這不是單一個案,是「我們這一代共同的挑戰。」他從10年前開始檢測塑化劑到今年為止,已經檢查了上萬人的資料,將近八成的人,體內都有或多或少不同環境荷爾蒙的污染。

DEHP 是一種常見的塑化劑,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如香氛產品等。翻攝Pexels zoomin
DEHP 是一種常見的塑化劑,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如香氛產品等。翻攝Pexels

減塑避毒

他提供自保建議,從生活中開始減塑避毒:

✅減少食用加工食品與即食餐盒
✅改用玻璃、不鏽鋼、水晶玻等安全材質容器
✅選擇不含香料與塑化劑的天然個人清潔用品
✅積極排毒,增加膳食纖維、水分與抗氧化營養素攝取

每周可能吞下「一張信用卡」

基因醫師張家銘日前也在臉書粉專揭露,「根據研究,我們每週可能吞下 5 克微塑膠—這個重量剛好等於一張信用卡。更讓人擔憂的是,這些塑膠不像食物能被消化,也不會自然分解,反而可能在腸道累積、滲透進血液、影響免疫系統、增加發炎風險,甚至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DEHP 是一種常見的塑化劑,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如洗髮精等產品。翻攝Pexels zoomin
DEHP 是一種常見的塑化劑,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如洗髮精等產品。翻攝Pexels

益生菌可吸附微塑膠排出體外

張家銘表示,最新的研究指出,排出的關鍵可能就藏在腸道裡的「益生菌」,從調節免疫、減少發炎、改善腸道功能,甚至影響心理健康,都有相關研究。但現在,最新科學發現,特定的益生菌竟然能夠吸附微塑膠,幫助人體排出。

每天喝足夠的水,促進腸道運作,避免塑膠累積。取自pexels zoomin
每天喝足夠的水,促進腸道運作,避免塑膠累積。取自pexels

2款益生菌「塑膠獵人」

張家銘說,有科學家不辭辛勞的篩選了784 種不同的益生菌,最終找出了兩種「塑膠獵人」:副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常以其縮寫稱呼為LP菌, DT66)和植物乳桿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DT88)。「這兩種乳酸菌不僅能夠吸附微塑膠,還能將其聚集成較大的顆粒,使其更容易隨著糞便排出。」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廣告
廣告
# 塑化劑 # 塑膠 # 基因 # 鄰苯二甲酸酯類 # DEHP # 益生菌 # 植物乳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