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大腸癌發生率居全球前三!40歲起篩檢 死亡率降4成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台灣40至49歲男女的大腸癌發生率均高居世界前三名,國民健康署自今年將大腸癌篩檢起始年齡從50歲下修至45歲,台大醫院最新研究證實,相較於50歲才開始做糞便潛血檢查,提前自40至49歲間開始篩檢,可顯著降低大腸癌發生率23%、死亡率42%,每檢查1548人即可預防一例大腸癌。

下修大腸癌篩檢起始年齡是全球趨勢,日本1992年就下修至40歲,美國預防醫學專責小組(USPSTF)自2021年起建議將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澳洲從2024年下修至45歲。台灣今年起下修至45歲,1-7月新增開放的族群已篩檢了18萬人。
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邱瀚模教授與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發起,結合基隆與台南市超過50萬名 40至49歲民眾的社區篩檢資料,追蹤時間長達17年,分析40至49歲就參與糞便潛血免疫檢查(FIT),明顯比50歲起才接受篩檢者大幅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和死亡率。
研究發現,提早篩檢組的大腸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年26.1例,顯著低於僅從50歲開始篩檢者的42.6例。死亡率也從每十萬人年7.4例降至3.2例,風險減少超過50%。調整多項變因後,早期篩檢組相較對照組的大腸癌發生風險下降21-23%,死亡風險則下降39-42%。若提早啟動篩檢,每檢查1,548人即可預防一例大腸癌,顯著優於從50歲開始檢查所需的 2,079人。
這項研究成果於2025年6月12日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JAMA Oncology》,哈佛大學專家撰文評論,指出台大醫院這項觀察性研究為全球預防大腸癌提供關鍵實證依據。

邱瀚模說,台灣55到59歲的大腸癌發生率在下降,40到49歲大腸癌發生率在過去30年快速上升,2003年到2019年間觀察45-49歲高風險族群有腫瘤性瘜肉的風險已經跟50-54歲相當,此研究證實透過早期糞便潛血檢查策略,不僅可降低死亡風險,亦能減少疾病發生,特別對40至49歲高工作力族群具深遠影響。
越年輕發生大腸癌的病患事實上很多是有家族史,或甚至有些基因的突變。那這邊強調,呃,當你的家族裡面,尤其是一等親、二等親,那罹患的人數越多,罹患的年齡越早,那再來是你的親等越近,一等親、二等親,那這時候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就會更高。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過去提供50歲至74歲公費大腸癌篩檢,估算投資一元可以回收20元,現在下修到45歲,估算投資一元可以賺25元,因為40-44歲的樣本數還不夠,目前優先建議40-44歲有大腸癌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公費篩檢。
邱瀚模指出,越年輕罹患大腸癌的病患很多有家族史或有基因突變,尤其是一等親、二等親有大腸癌病史,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更高。醫療量能永遠是一個挑戰,即便是自費篩檢也建議是40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讓資源能夠真正救治最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