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酸背痛恐是肌少症!40歲後快速流失 少喝酒補充蛋白質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年過40歲常腰痠背痛,當心是肌少症警訊。中醫師指出,年齡增長、營養不良、過度飲酒、活動量不足、慢性病都會造成肌少症,肌肉量在20多歲達巔峰,40歲後快速流失,尤其40~50多歲女性,抑制肌肉分解的荷爾蒙分泌量下降,使得肌肉更容易減少。
40歲後肌肉量快速流失
中醫師康涵菁表示,年紀增長是造成肌少症的第一個危險因子,成長期什麼都不做,肌肉也會持續增長,20多歲到達顛峰,30歲開始每10年肌肉質量會下降6%,40歲以後下降速度更快,60歲以後,每年以1.4%~2.5%的速度降低。
隨著年紀增長,代謝能力逐漸下降,即使體重維持不變,脂肪比率增加,若脂肪過度堆積在肌肉組織或腹部臟器,就會造成肌肉流失,且肌肉質量與功能也跟著下降。康涵菁提醒,如果沒有隨著年紀增長攝取更多的蛋白質,將無法維持肌肉合成的平衡。
過度飲酒影響蛋白質攝取
營養不良、過度飲酒是第二個危險因子,康涵菁說,過度飲酒會造成營養不良,這是因為飲酒過量,身體在取得很多熱量的情況下,通常不會想再去攝取其他食物,但酒精中並沒有足夠的蛋白質,僅僅只有熱量而已,就會間接造成營養不良。
第三個危機是活動量太低、長時間臥床等會加速肌少症。第四是慢性疾病間接造成肌少症,例如糖尿病、心臟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骨質疏鬆症。
脾胃吸收差影響營養吸收
康涵菁表示,當肌肉無力時,人體的荷重感受器和體位覺機能都會改變,老年人的體位覺比年輕人差,無法及時改善姿勢,結果會加重身體重量的不平均分佈,使身體偏向一側,加重該側的肌肉疲勞,漸漸地出現腰酸背痛,甚至脊椎側彎。
康涵菁指出,許多老年人日漸嚴重脊椎側彎,導致兩側肌肉受力不平均,使肌肉無力程度加重,且對脊椎神經造成牽扯,結果引起疼痛,反過來會抑制肌肉的活動力,形成惡性循環。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若脾胃吸收能力不佳或缺乏足夠營養補充,就容易筋痿骨軟,影響肌肉生長。因此,肌少症治療大多以調理脾胃吸收功能為原則,除了中藥治療,針灸手肘的曲池穴,足部的豐隆穴等,可以改善肌少症肌肉痿軟無力,活動功能差以及疼痛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