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別把認知功能退化當老化!掌握失智前警訊 有望治療逆轉

生活 醫藥
2025/07/05 18:44
林芳如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學不會新遙控器怎麼用」、「說到一半就忘了要講什麼,又重覆說前面已說過的事」,許多家庭習慣把記憶退化當作正常老化,輕忽早期失智症警訊。醫師提醒,「輕度認知障礙」者每年約有10至15%會轉化為失智症,若能在此關鍵階段即時診斷、介入治療,有機會改善或穩定病情,建議認知功能退化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可就醫評估。

亞東醫院施打全台首針失智症新藥。資料照/葉志明攝 zoomin
亞東醫院施打全台首針失智症新藥。資料照/葉志明攝

認知功能退化症狀持續6個月快就醫

國內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引發各界關注,全台目前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近6成為阿茲海默症。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生指出,台灣已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盛行率隨人口老化迅速上升,預估將從2024年的7.99%增至2050年的11.11%,屆時全台失智人口將突破百萬人。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指出,失智症是腦部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初期症狀與老化相似易混淆,患者除了記憶等功能減退、還會有情緒個性的轉變,甚至出現對家人誤解等異常行為,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建議若認知功能退化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可就醫評估找出原因,有家族病史者更應積極檢查。

失智症不只阿茲海默 4類型一次看

失智症是一個症候群,有多種神經退化疾病都會導致失智症,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理事表示,主要可分為4大類型,包括以記憶力衰退為主的「阿茲海默型」、合併行動不便等巴金森症狀的「路易體型」、伴隨人格改變的「額顳葉型」,以及與中風等血管病變相關的「血管型失智症」。其中,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占比達56.8%,好發於65歲以上。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監事胡朝榮指出,阿茲海默症的致病主因在於病人大腦中異常堆積的β-類澱粉蛋白 (Aβ) 及Tau蛋白,這類物質早在症狀出現的數年前、甚至數十年前就開始累積,逐步致使神經細胞受損,最初症狀往往表現在短期記憶障礙,進而影響語言能力、方向感、判斷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最終引發大腦萎縮與功能衰退。

「輕度認知障礙」是逆轉黃金期

不過在真正走向失智之前的「輕度認知障礙(MCI)」是關鍵治療黃金期。王培寧表示,此時雖有記憶或認知困難,仍能維持煮飯、理財、服藥等日常生活,其中每年約有10至15%會轉化為失智症,若能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即時診斷、找出病因,介入治療,有機會改善或穩定病情。

阿茲海默症是目前唯一有新藥可用的失智症,今年6月,台灣首位阿茲海默症病人施打新型單株抗體藥物,標誌台灣失智治療邁入新里程。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近日也證實已有藥廠申請納入健保給付並啟動相關評估,最快年底有望展開討論。

失智症新藥使用得符合三條件

即便新藥問世,能否及時用上藥物,關鍵仍在於是否在黃金期完成診斷與介入。胡朝榮說明,患者得符合三項條件,首先需透過磁振造影確認是否為阿茲海默症或有明顯的腦血管疾病,其次要透過神經心理測驗確認病程是否夠早,最後則是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或脊髓液檢驗)確認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並以ApoE4基因檢查排除容易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群。

依照國發會推估,2050年每1.4位工作人口就需照顧1位高齡者,對家庭照護、社福支援與整體勞動結構將帶來沉重衝擊。陳正生強調,新型阿茲海默症藥物介入有助延緩患者從輕度認知障礙 (MCI)、輕度失智期進入中重度失智階段,減輕超高齡社會的照護壓力。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失智症 # 林芳郁 # 輕度認知障礙 # 阿茲海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