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罕病中的罕病!女星兒罹AADC逝 醫:致神經發展障礙「已列新生兒自費篩檢」

生活 醫藥
2025/07/28 16:22
賴昀岫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女星李宇柔(現名:陳蔓菲)的15歲兒子「牛牛」,罹患罕見疾病「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基酶缺乏症」(AADC),她今天表示,「牛牛走了,謝謝大家一生的陪伴」。兒童遺傳內分泌科醫師指出,這個疾病在台灣可能只有幾十位病人,屬於「罕見疾病裡的罕見疾病」,目前已被納入新生兒篩檢的自選項目,強烈希望有新生兒的家長都能盡量接受篩檢。

李宇柔(現名:陳蔓菲)多年來用心照顧罹患罕見疾病AADC(芳香族L-胺基酸脫羧酶缺乏症)的兒子。翻攝自李宇柔臉書 zoomin
李宇柔(現名:陳蔓菲)多年來用心照顧罹患罕見疾病AADC(芳香族L-胺基酸脫羧酶缺乏症)的兒子。翻攝自李宇柔臉書

AADC成因和重要中樞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關

李宇柔過去在《命運好好玩》中曾提到,孩子出生後就發現一直在睡覺,在月子中心也很安靜,還以為是天使寶寶,但3個月時她開始覺得怪怪的,因為總感覺孩子眼睛沒有張開過;到醫院檢查竟發現血清素和多巴胺為零,被確診為罕見疾病AADC。

台北榮總遺傳諮詢中心主任、兒童醫學部遺傳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楊佳鳳說,這個疾病在台灣的發生率「非常、非常、非常地低,是罕見疾病裡面的罕見疾病」,目前大約只有幾十位患者,主要的發生原因,和重要的中樞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關,會導致病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出現神經發展的障礙。

李宇柔發現3個月大兒有異狀 醫:已觀察得很仔細

楊佳鳳指出,疾病本身相當罕見,加上因為是中樞神經傳導物質的缺乏,臨床上會跟很多疾病混淆在一起,所以確實不是家長有辦法用一般的方式辨識的,通常都是要找到專科醫師,如說基因科或遺傳代謝科醫師,經過基因診斷後才能確認;雖然案例不多,但台灣相關領域的醫生,應該都會想得到,還是要去找相關領域的醫師,尤其是遺傳科的醫師診斷。

由於「牛牛」是到3個月時被發現異狀,楊佳鳳對此表示,家長能在1至3個月大時,就敏銳注意到孩子在「警醒程度」上的差異,「已經算是觀察得非常仔細了」;因為此病不易早期發現,台灣的醫療體系能迅速做出診斷,已展現出非常高的效率。

AADC為台灣新生兒篩檢自選項目 醫:建議家長盡量做

這個疾病過去完全沒有治療方法,是非常重大且罕見的中樞神經傳導物質相關疾病。不過,這個疾病目前已被納入台灣新生兒篩檢的自選項目,楊佳鳳直言,「所有有新生兒的家長,我們都強烈地希望大家能夠盡量接受篩檢」。

楊佳鳳說,過去典型的AADC病人,通常沒有辦法存活超過10歲,但基因療法帶來了一線曙光;但這個疾病真的太嚴重,很多病人診斷後仍無法存活多年,希望基因療法可以盡快讓病童使用。

看更多:女星兒罹罕病AADC「平均年齡僅6歲」 15歲驟逝!她淚崩:謝謝一生陪伴

李宇柔曾說,兒子4歲前她天天都在醫院陪伴。翻攝自李宇柔臉書 zoomin
李宇柔曾說,兒子4歲前她天天都在醫院陪伴。翻攝自李宇柔臉書

患者未滿1歲有症狀 常被誤認為癲癇、腦麻等疾病

根據罕見疾病基金會衛教資訊,其致病基因是,位於第7號染色體短臂7p11上的AADC gene,致病原因是負責製造多巴胺的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基酶缺乏症(AADC)缺乏,使體內多巴胺(Dopamine)與血清素(Serotonin)不足,造成嚴重的發展遲緩、眼動危象(Oculogyric crises)及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

患者於出生6個月左右,開始出現神經學及肌肉方面的症狀,所以一開始有可能會被懷疑為癲癇、腦性麻痺、先天性肌肉病變或粒線體疾病等,經過反覆的檢查後才確認診斷。此病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神經傳導障礙疾病,意指父母親雙方各帶有此一缺陷基因,不分性別,每一胎皆有1/4機率可遺傳此症。疾病症狀以下幾種:

1. 運動障礙:身軀、頭及腳的肢體肌肉張力低下、發展遲緩。

2. 神經學病變:間歇性眼動危象、眼瞼下垂、全身性手足徐動、自主性活動降低、痙攣。

3. 吞嚥及餵食困難、唾液過度分泌。

4. 缺乏語言發展。

5. 情緒問題:大多數患者的情緒較為脆弱易怒。

6. 其他:胃食道逆流、便秘、腹瀉、陣發性冷汗、呼吸有喘鳴聲、低血糖、生長緩慢等。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罕病 # AADC # 李宇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