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死亡2.1萬人!超額死亡創疫後新高 專家:非流感致死暴增「是複雜警訊」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內政部統計今年2月死亡人數高達21888人,為8年來高點,肺炎和流感死亡人數合計2745人,佔死亡人數12%,有人認為是肺炎和流感死亡數較多所致,但經查並未較上年同期暴增。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分析,今年2月超額死亡29%創疫後新高,預估今年是疫後超額死亡高峰。
專家指出,主因是嬰兒潮世代和X世代的慢性病、癌症免疫負債增加2-3倍,加上呼吸道併發症增加。臨床觀察,這次冬天特別冷且冷的時間長,不少老人心血管疾病惡化,重症塞在急診未即時收住加護病房就會提高死亡率,專家憂心,醫療照護系統不改善,超額死亡仍會發生。

2025年2月超額死亡創疫後新高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2025年2月台灣死亡21,888人,相比往年同期明顯增長,較2024年2月的17,462人增加了4,426人,增幅25.3%,較2023年2月的18,506人,多出3,382人,增幅18%。2025年2月的死亡人數不僅高於前兩年同期水準,也顯著高於疫情爆發初期的2021與2022年2月(當時約為1.4萬至1.5萬人),2018年至2020年的2月死亡人數約在1.3萬至1.6萬人。
「超額死亡率」意指實際死亡人數比預期死亡人數增加的幅度。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超額死亡通常發生在疫情之後的三到四年間,2022年是台灣新冠疫情最高點,2023年和2024年超額死亡率平均10到15%,今年2月超額死亡率卻來到29%,創下疫後新高。
有民眾以疾管署統計資料,指出今年2月(第6周至第9周)因肺炎和流感死亡人數合計2745人,佔2月全死因死亡人數12%,質疑肺炎和流感是造成今年2月死亡人數較多的原因之一。不過,2024年2月(第6周至第9周)因肺炎和流感死亡人數合計2637人,今年並未顯著增加。
癌症和慢性病免疫負債增加2-3倍
陳秀熙分析,今年2月超額死亡創新高主因癌症和慢性病免疫負債,嬰兒潮世代(1946-1964)和X世代(1965-1983)來到癌症和慢性病好發年齡,罹患癌症和慢性病人口增加2到3倍,疫情期間影響民眾定期就醫篩檢,未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疫後確診時多病情較嚴重。
其次是這次冬天特別冷,呼吸道相關併發增加,雙重夾攻下,陳秀熙預估,今年是疫後超額死亡高峰,年底才會回到疫情前的平均死亡率。由於住院需求增加,他呼籲政府增加資源,例如護理費、住院健保給付,讓病人及時住院獲得最佳治療。
台北馬偕重症醫學科主任郭國立臨床觀察,這次冬天比較冷且冷的時間長,或忽冷忽熱都讓重症病人明顯增加,除了流感併發肺炎,更多是老人家心血管疾病發作撐不住,死於中風、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郭國立指出,今年2月急診等待收住加護病房的病人,比起往年增加很多,重症病人若能盡快收住加護病房接受更好的照顧,救回來的機率當然比較高,急診礙於人手和設備,重症病人留在急診容易造成病情惡化。

提升醫療容量與效率減少超額死亡
「2025年2月台灣超額死亡的現象並非偶然或單一事件,而是多方面條件疊加所致」,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免疫負債和醫療壅塞屬於短期突發因素,加劇了2月的死亡人數,而人口老化和疫情後遺症則是長期累積效應,墊高了死亡人數的底盤。
洪子仁指出,2022–2023年間感染過COVID-19的人,到了2025年仍可能因健康損傷而較脆弱,一些隱含的慢性後遺症(如心血管損害、糖尿病惡化等)會提高病患在一次流感或感染時的不耐受力,導致較高的病亡率。高齡者死亡風險本就較高,當65歲以上人口每年增加,整體死亡人數勢必隨之升高。
洪子仁表示,超額死亡現象提醒我們,一、對傳染病反彈保持警覺,提早部署流感疫苗接種和加強呼吸道疾病的監測,減少免疫負債的衝擊。二、必須提升醫療容量與效率,尤其在流感季節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確保重症患者能及時得到治療。三、面對人口老化,政府需加強長期照護體系建設與慢性病管理,以降低高齡患者的過早死亡風險。
「超額死亡率的攀升是一個複雜的警訊,反映出台灣在人口結構與公共衛生方面正經歷深刻轉變」,洪子仁直言,若醫療照護系統長期未改變,沒有改善急診壅塞和等待病床的時間,未來又出現像今年2月過年期間的狀況,仍可能再發生超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