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觀察|「日本故鄉稅」領和牛海鮮 花蓮學起來!不撒幣救觀光
【專欄/吳連富】0403花蓮震災重創世界級景觀太魯閣國家公園,部分景區到年底搶通開放,指標景點砂卡礑、燕子口評估重建要7年,讓當地賴以為生的觀光業一落千丈,復甦前景遙遙無期,除了捐款,還有甚麼永續支持的方式,立院畫大餅蓋環島高鐵、橫貫中央山脈的高速公路,和各地區特別預算條例,預算皆來自老百姓納稅錢,身為納稅人可否對自繳的稅有所主張,比如取法日本故鄉納稅,為地方做永續性貢獻。
平衡城鄉差距 納稅人有部分自主性
「故鄉納稅」(ふるさと納税)是日本政府於2008年提出的制度,源自日本因應都市化人口集中都會效應,產生嚴重城鄉人口不均、造成多個地方稅收崩解的稅收設計。旨在縮短城鄉稅收差距,納稅人可選擇想要「寄付」的地方,「寄付」金額可用來扣抵所得稅及住民稅。「寄付」對象的地方政府會利用地方特產做回禮,像和牛、海鮮、高級水果,甚至是最近引發騷動的地方「高級米」等。
這個制度除了讓日本國民能自由選擇想支援的地方自治體,還可選擇支援的品項(如教育、震災或其他社福支出等),納稅者不只因幫助地方自治體而得到滿足感,還能扣除抵繳部分稅金。這讓地方自治體與納稅者自身都呈現雙贏局面。某種層面讓大家對自身的稅金能夠更有自主性,不用被動地讓政府或自治體來幫你決定稅金的使用方式。
一開始時故鄉稅的金額部分只有81億日圓,到了去年已突破1兆1175億日圓,如下圖所示,不但促使各地方自治政府競相推出返送禮品,也讓各個地方自治團體因為爭取這個稅收的關係,除了可以增加一些地方的社會福利措施,用來爭取返鄉的青年人口,並且也造就了各個地方政府名產的供應鏈,呈現另一個地方創生的典範。
促進地方名產的供應鏈 吸引優秀人才返鄉
為了搶攻納稅人的荷包,日本地方政府不得不推出充滿地方特色的創意商品,滿足各種納稅的訂單需求。禮品訂單不但能幫地方政府打知名度,更帶動地方就業。對地方而言故鄉納稅的經濟效益很大,要拚故鄉稅收入,地方政府不只要想開發商品,搏媒體曝光,更要搶人才,打造完整產銷體系。
這個體系從商品庫存監控、金流確認到訂單更新與出貨等,需要成熟的IT系統和營運流程從而創造出新的產業鏈。我們發現排行榜上向來被視為偏鄉的北海道就佔了許多名次(如下圖)。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現在許多地方自治團體,幾乎最優秀的公務人員,往往就是被派往負責故鄉稅的企劃行銷人員,其實是一種我們可以觀察學習的對象。
故鄉納稅乍看之下狀似屬「稅」的一種,實則類似我國所得稅裡「捐贈」的概念。但這個「捐贈」有別於一般我們所認知的捐款,除可抵稅之外,你不但可自由選擇想要幫助的一個或多個地方自治團體(最多5個),還可指定款項的使用用途。在台灣雖然偶爾也會聽到捐贈可節稅的概念,不過因為捐款金額並非直接扣抵應繳納的稅額,而是列在一般扣除額當中。
對比日本的故鄉納稅來說,或許不會有很直接的節稅實感。另外若該款項為存在有「對價關係」,如像在寺廟點光明燈、安太歲或購入義賣商品等因「有對價關係」,在台灣就不能扣抵綜合所得。相較日本那五花八門、每年都讓大家陷入選擇困難的故鄉納稅回饋品,也難怪利用該制度的納稅人逐年攀升。
其實為什麼會越來越多人選擇繳納故鄉稅,這某種程度也反映了選擇繳交故鄉稅的國民,相對上對目前所居住的地方自治團體不滿,尤其是對在地自治體所提供的服務或者是相關福利措施有所不滿,如圖所示,居住在各個都會地區的納稅民眾,他們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所居住地方政府相應的服務,所以去選擇繳納故鄉稅,其實很多納稅民眾不見得只想要得到返還的禮品,他們有更多是直接指定用於地方震災(像今年年初的能登半島地震)、教育、及其他救助活動。某種程度也是在主張取回像納稅民眾用在公共用途的指定權。
喪失競爭力「稅收孤兒」的浮現
近年日本故鄉納稅的後遺症逐漸浮現,當稅收分配變相由各地方政府競爭,除了東京、大阪等人口稠密城鎮,許多地方自治體開始出現稅收不足應付社福需求等問題,地方特色較不明顯的小鎮更無力競爭,淪為「稅收孤兒」。當然這樣的制度會對許多地方支持團體的財政收入有排擠的效用,像東京都的世田谷區,就因為流失掉約110億日圓的稅收,致無法提供區內中小學免費的營養午餐,須由東京都政府另外編列預算來補助(如下圖:各自治體稅收流失排名)。
這其實跟一開始東京都世田谷區,對於別區競相投入的故鄉稅不是很積極的對應,到後來也不得不積極的提出因應的對策,現在東京的世田谷區,對於故鄉的返禮品種類也超過了180種。隨著網路的暢行無阻,故鄉納稅所形成的產業鏈愈玩愈大,變化更加的五花八門,類似信用卡消費累積點數的遊戲,也慢慢成形,讓情勢感覺一發不可收拾。這種競爭激烈的狀況,讓透過網路的故鄉納稅使用者越來越多,也讓日本的總務省想要在明年10月開始,禁止這些幫忙網路行銷的點數還原業者的參與,當然也引來大批的連署抗議聲音(如下圖)。
人口流失與爭取新入住居民的契機?
有日本學者號稱這十幾年來最被認可的公共政策之一的故鄉納稅,現在居然出現官方想要踩剎車的聲音,在於有人發現返禮品的經費比例占比太高了,另外也有所謂變相的租稅返還疑慮,讓高所得者的實際負擔減輕,以及許多地方自治團體的財政收入變得更加困窘,這讓總務廳必須做更嚴格的規範措施,甚至不排除有可能停止這樣的制度,這都是我們後續需要觀察的。然而這個制度帶動地方創生與禮品產業鏈的事實卻不容抹滅。
故鄉納稅是日本唯一可以指定用途的稅金。故鄉納稅的對象不限定出生地,民眾可以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城鄉(地方自治體)。而且在這個高齡少子化的社會趨勢下,地方自治體與「故鄉稅」納稅人的關係,更值得長期經營。如何讓指定名產或是支援項目的消費者,變成移居當地的新居民,成了日本地方政府的新課題。當然故鄉納稅也有扣除額的上限,日本的總務省有條列出相關的規定,不過我們台灣的租稅制度,對於這樣地方創生並形成產業鏈的故鄉納稅制度,是不是可以成為我們國會議員優先思考的法案?而不只是粗暴的作為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的理由或藉口?何時可以從多角度的方面來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