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學校面臨裁撤、合併 學生團體:決策應有學生參與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近年有許多偏鄉學校有裁併校情況,立法院教文委員會今(6)日舉行公聽會,學生團體指出,許多偏鄉學校面臨裁撤、合併的決策過程,學生往往缺席於討論與表意,呼籲過程必須聆聽學生聲音,也建議應修法,明定學生代表的參與資格與保障。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2017年12月公布,至今已經約8年,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舉行「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公聽會。
學生團體EdYouth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蔡其曄發言時表示,許多偏鄉學校面臨裁撤、合併,目前裁併校的決策,普遍仍屬於由上而下模式,學生往往缺席於討論與表意的場域。
蔡其曄呼籲,在推動廢校、併校或校務轉型的討論過程中,必須聆聽學生的聲音,建立友善的兒少表意機制,並應於針對學校未來進一步討論前,提供學生充分的前期培力與協作資源,讓學生能在討論校園未來發展時,安心、有效地表達立場與想法,這也符合「兒童權利公約」(CRC)中對兒少參與權的核心精神。

蔡其曄建議,依據《國教法》,主管機關在推動學校合併或停辦時,應邀集學者專家、家長代表、教職員代表與社區人士共同進行評估並召開公聽會,目前條文中未明文納入學生代表,建議應修法,明定學生代表的參與資格與保障。
在偏鄉師資方面,現行制度規定偏鄉教師服務同一學校6年,才能介聘,蔡其曄認為,這樣的規定可能降低年輕教師的報考意願,教師也可能無法真心投入偏鄉教育。
蔡其曄出身金門,他表示,過去在金門碰上非常多老師,不管是家庭、生活或是個人規劃等原因,寧願在第二年、第三年選擇重考,就算多了離島加給,也不願意在金門待滿6年,要解決偏遠地區學校的師資留任問題,應該要培育在地的人才。

此外,蔡其曄提到,113學年度全台有18所國小停辦,是10年來最多的一年,偏遠地區的學校,不能僅以成本或效益為考量,評估裁併校的標準除了學生人數外,更應囊括學校在社區功能與角色、在地課程與文化延續性等,因此,裁併校的問題,應考量維持最基本教學據點。
他也說,在討論裁併校時,應避免突襲式的併校和倉促討論,以台南市西埔國小為例,114年度被併入南化國小,但合併程序倉促,資訊傳遞不足,導致學生與家庭無從調適,建議未來可設計緩衝期,使學生有時間適應,社區也能穩定過渡。
蔡其曄另指出,教育部國教署應積極督導地方教育局處,追蹤整併後學校學生的後續發展狀況,包含學生學習情形是否穩定、行政系統整合是否順暢、資源是否達到實質共享與提升等。

除此之外,蔡其曄表示,偏遠地區學校不一定要單打獨鬥,以城鄉差距很大的新北市為例,北海岸5所小學2012年起,即組成策略聯盟,以「一校就讀、五校共學」的概念,推動「學區聯盟制」,鼓勵跨校間的師資共聘、教師共備與課程共設,但推動區域教學協力共好的同時,要考量跨校的課務安排、跨年級的學習進度、評量統整及交通接送等。
他也提到,未來教育部所推動的「數位學習精進方案」,應更有策略性地投入偏遠地區學校,作為跨校教學、同步共授的基礎建設,也建議持續整合大學USR計畫、社區大學、公私協力組織,共同發展具在地特色的課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