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正常卻總覺自己有病!恐壓力大或童年受虐 6指標自我檢測

生活 醫藥
2024/05/03 08:00
林芳如 文章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40歲許小姐健康檢查都正常卻老覺得自己有病,三不五時請假看醫生,結果竟是「罹病焦慮症」。臨床心理師表示,患者通常在成年早期或中期發病,可能是面臨重大壓力或一個良性的健康危機,也有研究發現與童年嚴重受虐經歷相關,若符合六種情況,建議尋求專業診斷。

健檢正常卻總覺自己有病,可能是「罹病焦慮症」。示意圖,取自Pexels
健檢正常卻總覺自己有病,可能是「罹病焦慮症」。示意圖,取自Pexels
分享 加入好友

國泰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楊宇祈說明,罹病焦慮症患者即便沒有明顯身體症狀,也會確信自己生病了,如果有一些身體現象或輕微症狀,常常也是一些正常生理感覺或不被認為是疾病的身體不適,如流汗、打嗝、腸胃蠕動,這樣的身體感受可能被患者錯誤解釋為生理疾病症狀。

罹病焦慮症患者如果已經有特定生理疾病,或可能有某一疾病的危險因子(如家族病史),像是曾被醫生告知血壓偏高,即便長期穩定控制血壓,仍強烈擔心會中風而完全失去行動能力。在此擔憂之下,他們會頻繁就醫檢查,甚至到很多科別就診。

罹病焦慮症6指標

六指標自我檢測是否符合罹病焦慮症:

1. 先入為主認為自己已罹患或將要罹患某種嚴重的疾病。

2. 未出現身體症狀,若有症狀也屬輕微。如果已患有另一疾病或有高風險可能罹患疾病,則擔心的想法是過度的或不成比例的。

3. 極度擔心自己的健康,易自覺健康狀況有異常。

4. 出現過度確認自己是否健康的行為(如頻繁就醫、反覆檢查身體),或出現逃避行為(不去就醫,不和生病的朋友見面、運動、去公共場所)。

5. 擔心罹病的狀況已至少有6個月。

6. 此對罹病的擔心無法以另一種精神疾病解釋。

廣告

日常5招緩解

楊宇祈表示,由於其他精神疾病也可能出現與罹病焦慮症類似症狀(如對健康的擔憂),或是罹病焦慮症也有可能共病其他精神疾病,所以建議尋求正規醫療院所專業診斷。目前在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法包含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等。

除此之外,民眾也可以同時在生活中嘗試以下方法,一、在感到焦慮時適當轉移注意力至其他活動中。二、充實生活安排,多從事愉悅活動及運動,規律生活作息。三、練習放鬆技巧,如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等。四、減少重複查找疾病相關資料、新聞。五、適當與可信賴的他人聊天、抒發情緒,或是尋求協助。

知新聞 Line 官方帳號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下載《知新聞》APP!免費兌換「總裁牛肉麵」美味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