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痠背痛「愈不動愈痛」! 中醫提醒2類人最容易中招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腰痠背痛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中醫師提醒,中老年人與長時間久坐的上班族,更容易因為活動不足而出現肌肉無力、關節僵硬,甚至影響走路穩定性,增加跌倒風險,但調養筋骨不只是表面貼藥、熱敷,更需從臟腑功能著手,搭配適度運動與生活調整,才能真正改善痠痛。

怕痛不敢動 中醫:大錯特錯
「膝蓋不舒服就多休息,少走路才不會惡化。」中醫師鄧佳明表示,很多人遇到痠痛,第一反應就是多休息,甚至選擇整天坐著或躺著不動,但這樣「怕痛不敢動」的想法,從中醫的角度看來其實是大錯特錯。
中醫有句話是「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鄧佳明解釋,身體的氣血和經絡暢通無阻,疼痛自然不會發生;反之當氣血運行不順暢,筋骨失養、經絡阻塞,痠痛就會出現,也就是說,「愈不動,痠痛愈嚴重;適度活動,反而能促進恢復。」
長時間久坐、久臥不動 會導致經絡不通
鄧佳明說,「不動」反而更痠痛,人體的氣血運行依賴經絡暢通,而筋骨的健康也需要氣血的滋養,長時間久坐、久臥不動會導致經絡不通,氣滯血瘀,痠痛加劇、肌肉鬆弛,支撐力下降,關節壓力變大、脾胃功能失調,氣血不足,筋骨失養,尤其中老年人與長時間久坐的上班族,更容易因為活動不足而出現肌肉無力、關節僵硬,甚至影響走路穩定性,增加跌倒風險。
以下是中醫眼中幾種因不動或錯誤動作導致的常見痠痛症狀:
1.久坐腰痠背痛
氣血不暢,肌肉僵硬,腰椎與韌帶長期受壓,像彈簧失去彈性。
2.長期低頭,頸椎危機
頸部氣血阻滯,造成肩頸僵硬、頭痛、手麻。
3.缺乏運動,關節退化
滑液減少,關節面摩擦增加,肌肉無力無法保護關節。
4.舊傷復發,反覆疼痛
氣血瘀滯,病根難除,疼痛隨勞累或天氣變化加重。

中醫:肝、腎、脾協調 筋骨才能強健有力
鄧佳明表示,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三者協調,筋骨才能強健有力;肝氣通暢,筋舒不易抽筋僵硬;腎氣充足,骨骼穩固支撐身體;脾氣健旺,肌肉緊實有力,調養筋骨不只是表面貼藥、熱敷,更需從臟腑功能著手,搭配適度運動與生活調整,才能真正改善痠痛。
適度運動,可活絡筋骨經絡,鄧佳明表示,緩和、持久的動作最理想,例如:太極拳、八段錦可調氣養筋,平衡身心;健走、快走可促進血液循環,強化下肢力量;簡易拉筋操可舒展筋絡,改善關節僵硬,建議每天累積至少30分鐘活動,不必連續,分段進行也有效。
鄧佳明進一步指出,也可透過穴位保健達到日常自我按摩效果,每天按摩3~5分鐘,或配合溫灸,更能緩解不適,如膝蓋後正中的「委中穴」可清經活絡,緩解腰腿痠痛;小腿外側的「陽陵泉」可疏肝利筋,舒緩關節僵硬;腳踝內側的「太溪穴」可補腎壯骨,改善下肢無力。

補氣養血,鄧佳明指出,強健筋骨可選擇的中藥材與食材,如杜仲、續斷、桑寄生、巴戟天等可補肝腎;當歸、川芎、牛膝、懷牛膝可「養筋骨」;黑豆、枸杞、山藥、核桃、牛肉、豬骨湯等食補,則適合搭配中藥調理或燉湯食用。
鄧佳明提醒,「不動不痛」只是短暫的假象,建議每坐30-60分鐘起身活動筋骨、保持端正姿勢,避免駝背低頭、適用人體工學家具與合適枕頭、均衡飲食,富含優質蛋白與滋補食材、保持愉快心情,促進氣血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