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台灣20%稅率算不錯仍有望調降 半導體恐課15%關稅
美國將對台灣課徵20%關稅,台美談判「未完待續」。美學者今天分析,20%關稅算不錯的中間值,台灣稅率並未比區域內其他競爭對手高太多,且低於美國總統川普先前宣布的32%;也有學者認為,仍有轉圜餘地,後續可能再調降。

日本15%稅率付錢算來的
美國對等關稅即將上路,川普(Donald Trump)昨天簽署行政命令,公布8月7日起實施的新關稅稅率,其中對台稅率為20%,遠低於4月初「解放日」公布的32%,但略高於台灣主要競爭對手日本、韓國的15%。其他亞洲國家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印尼稅率皆為19%,越南、印度稅率分別為20%及25%。
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國際經濟專家華特斯(Riley Walters)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視訊專訪指出,日本獲得15%的稅率,如川普所言,是透過「付錢換來的」,日本承諾將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越南雖是美國第3大貿易逆差國,稅率卻只有20%。

台灣不用付出是合理稅率
台灣落在兩者之間,華特斯認為,這是相當合理的稅率,「對賴政府來說,也是很不錯的情況」,台灣不需要像其他國家那樣提出數千億美元的新投資及農產品、波音飛機等採購,甚至不需移除非關稅貿易壁壘,就有這樣的稅率。
「目前的結果是不錯的中間值」,他指出,台灣面臨的稅率並未比區域內其他競爭對手國高太多,也低於「解放日」宣布的對台稅率。
經濟分析師郭哲瑋受訪表示,川普的關稅政策主要是「政治性宣示」,作為和其他國家談判的籌碼,他不認為背後有任何理論基礎。

讓步才可能降低稅率
郭哲瑋分析,台灣面臨的20%關稅仍有轉圜餘地。以他近期觀察來看,台灣勢必要提供更多優惠給美國、做出對美國民眾有利的政策,例如鼓勵台灣廠商多到美國投資以增加當地就業機會,「一定要有讓步,別人才會想把關稅降低。」
另一方面,華特斯表示,台灣是否能在後續對美談判中成功將關稅降低,很大程度取決於美國對台商品貿易逆差的走勢,若逆差開始縮小,台灣也許可以主張稅率應調降到15%,或者是提出一些新的投資承諾作為籌碼。不過,整體而言,川普政府某種程度上就是希望看到比以往更高的關稅,「這一點並沒有協商空間。」

半導體關稅對台灣影響更大
他認為,賴政府應維持目前的談判策略,尋找台美雙方合作空間,以展現台灣不必然是競爭對手,而是合作夥伴,且多強調安全事務方面的合作,例如出口管制、基於國安考量對外國投資進行審查等,以及尋找新的投資領域。
川普重返白宮以來狂揮關稅大刀,藉以促進製造業回流美國並減少貿易逆差,除對各國實施對等關稅,還針對特定產業加徵關稅,目前已實施25%的汽車關稅、50%鋼鋁關稅等措施,未來還打算祭出半導體、藥品關稅。中經院學者指出,資通訊產品占台灣出口美國比重逾7成,跟其他國家相比,半導體關稅對台灣影響會更大。
華特斯表示,半導體供應鏈是全球性的供應鏈,並非單純美台之間的雙邊關係。即使台灣能獲得某種形式的豁免,美國仍很可能會課徵至少15%的關稅,就像對日本、韓國的做法一樣。他建議,企業應設法向川普政府爭取這些豁免,「運氣好的話,產品就不會被課徵這麼高的關稅。」

美國勞動市場降溫
至於川普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影響,郭哲瑋指出,關稅導致進口產品價格上漲,因此短期內物價恐會上升,但長期影響目前還難以定論。
華特斯觀察,儘管本週稍早公布的美國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數據表現相對樂觀,但目前已出現一些令人擔憂的跡象,例如通膨、對新建設的投資放緩,這些可能意味著企業、投資人並沒有像川普政府所期望的那樣,「真的將製造業移回美國。」美國最新勞動數據也顯示,聘僱活動正在明顯放緩。
他表示,當勞動市場開始降溫、投資趨緩,「情況就會變得比較令人擔憂」,儘管關稅不一定是導致這些情況的主因,「但某種程度上,的確對這些諸多(經濟)面向產生衝擊。」(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