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吃甜小心長不高!早晚一杯含糖飲 如同「關閉」生長激素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別再讓孩子無限制吃甜食!研究顯示,人體攝取糖份後會2至3小時內,生長激素濃度會大幅下降,若孩子早餐一杯奶茶、放學再來一杯手搖飲,等於每天不斷「關閉」生長激素。此外,愛吃甜食也會讓生長板提前閉合,導致成年後身高不如預期。 2025/04/06 10:30 生活 醫藥
連續血糖監測助攻!胖大叔改掉2飲食錯誤 半年減7公斤變型男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胖大叔沒調整血糖用藥,靠連續血糖機揪出飲食地雷,半年減重7公斤變身型男,糖化血色素達到治療目標。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常見原因,一是忽略隱藏性醣類,二是錯誤認知醣類攝取量,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會對全身器官造成慢性傷害,視網膜病變失明和洗腎一半以上是糖尿病引起。 2025/03/19 11:50 生活 醫藥
台灣醫學之光!中榮開發「短波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 糖尿病足風險全都露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國內糖尿病患者已超過220萬,預計5年內將增至近300萬,目前臨床上現行常用的糖尿病神經病變篩檢方法,主要依賴醫師視診、觸診和一些簡單工具,主要偵測大纖維神經的損傷,而忽略微小的變化,等到明顯病灶出現時,往往已經造成不可逆損害,台中榮總歷經6年研究,開發主動式短波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評估足部表皮以及皮下組織變化,利於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病程的進展追蹤。 2025/03/14 16:18 生活 醫藥
婦人半年體重掉5公斤 健檢發現血色素異常!竟是「癌症」上身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台中一名55歲女性上班族,半年內體重掉了5公斤,去年婦女節前夕接受公司例行成人健康檢查,健檢報告幾乎全部正常,唯有一項血色素偏低異常,遂拿著健檢報告就醫了解貧血原因,透過腸胃鏡檢查,竟罹患早期大腸癌,幸好及時發現並接受治療,健康重回職場。 2025/03/08 19:20 生活 醫藥
北市發錢!帶悠遊卡做檢查「1項領100元」 600元全拿方式一次看 【盧麗蓮/綜合報導】依據112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超過一半以上的死因與慢性疾病相關,其中惡性腫瘤已連續52年蟬聯臺北市十大死因之首,平均每1小時39分鐘就有人因癌症死亡,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因此今天推出整合性篩檢服務,只要是台北通會員,每完成1項指定健檢或異常複檢,即可兌換悠遊卡加值金100元,最高600元。 2025/01/06 12:01 生活
排便見血急送醫!醫估出血量1000毫以上 原來「這一根」惹禍 【記者陳亮諭/綜合報導】一名80多歲男子昨(17日)排便時驚見大量出血,家人掛急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推測約有1000毫升以上的出血量,經查發現有一根魚造成胃、小腸、大腸黏膜多處出血,患者妻見狀想到,她有煮土魠魚湯,可能因此誤吞魚刺。 2024/12/18 11:03 生活 醫藥
補冬要「三對」!女大生經期狂吃四物雞 活血反造成貧血掛急診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台中市一名20歲女大生,月初因臉色蒼白、呼吸急喘被家人送進急診,抽血檢查發現貧血,一問之下得知她經期第一天連吃兩碗四物雞湯,醫師推論活血藥材使其出血量大增造成貧血。醫師提醒,冬令進補時正值經期女性應少用當歸類活血藥物﹔藥師則呼籲「補冬三對」,要補對時間、補對體質、核對使用中藥物再進補,才能健康養生好過冬。 2024/11/30 14:50 生活 醫藥
「黑白大廚」注意!三餐不正常又嗜吃美食 血糖失控恐罹患糖尿病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南韓實境節目「黑白大廚」引發關注,也掀起國人排隊吃美食或嘗試做節目中美食的熱潮,但小心吃太多恐染病上身!大甲李綜合醫院發現,近來發現有廚師或賣小吃的夜市攤販,都有高血糖、高血脂狀況,其中一名50歲廚師,因愛吃美食又飲食不正常,身體不適才到院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飆高逾10%,是正常值的2倍多,醫師給予藥物控制,並建議從改善飲食開始。 2024/10/25 18:59 生活 醫藥
糖友短期狂運動出事!血糖忽高忽低險暈倒 醫籲循序增加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一名40歲糖尿病患以胰島素控制血糖,過段時間回診檢驗,卻出現頭暈、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狀,原來他平常很少運動,驗血前幾天才開始每日做中強度的運動1小時至1.5小時。醫師表示,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傷害身體器官,但增加運動量應循序漸進,避免劇烈變動,血糖才能穩定,達到控制目標值。 2024/08/22 12:38 生活 醫藥
領先日韓根除C肝!還有4萬台人感染不自知 3族群快篩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台灣有望領先日韓,明年提早達到世衛的C肝根除目標,然而在最後一哩路,全台仍有約4萬名C肝感染者不自知,其中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患者屬於C肝感染中度風險的族群。醫師提醒,這些病人若不治療C肝,不但有肝硬化、肝癌風險,原本的疾病還會加速惡化,應全面篩檢、積極治療。 2024/06/29 18:31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