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不只抽搐 男子手麻10秒、味覺異常竟藏致命腦瘤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45歲阿宏一個多月前,斷斷續續左上肢麻痛感,伴隨味覺異常及上腹部不適感,每次約持續10多秒鐘就自行緩解,醫師門診懷疑右腦局部癲癇發作,安排腦波檢查,但阿宏未檢查及回診,三個月後因全身抽搐、失去意識來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額、顳葉惡性腫瘤伴隨腦水腫,確診惡性腦瘤併發癲癇發作。

短暫發呆、語塞也可能是大腦求救訊號
許多人以為癲癇發作就是倒地抽搐、口吐白沫,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朱庭瑩表示,癲癇表現症狀多元,全身性抽搐只是其中一種型態,不同腦區的異常放電,就會有相對應的症狀。許多病人的發作是突然眼神呆滯、語塞、感覺異常、聞到怪味道、反覆做出咀嚼、撫摸衣物等無意識動作,讓人很難聯想到是癲癇。
癲癇原因非常多,從先天性發展異常到後天腦部損傷或疾病皆可能引發,成人常見原因包括腦中風、腦部外傷、腦腫瘤、中樞神經感染及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晚期),但其實約有50至70%的癲癇原因不明。
根據統計,癲癇在全球的盛行率大約為0.5至1%,臺灣約有10至20萬的民眾罹患癲癇,且任何年齡層皆可能發病。確診癲癇後正確的藥物治療與穩定服藥至關重要,長期規律用藥才能有效控制發作,回歸正常生活。
癲癇不只怕發作更怕停藥 9情況易誘發
「癲癇藥不是有症狀才吃」朱庭瑩進一步說明,必須穩定維持血中濃度,才能讓腦部保持平穩,若擅自停藥或漏藥,不但可能讓病情惡化,還可能引發「癲癇重積狀態」,需進入加護病房治療,甚至有生命危險,這類病人發作時間長、反覆無法恢復,對腦部是極大傷害。
除了藥物治療外,癲癇病人在生活中還需注意誘發因素,例如: 睡眠不足、熬夜、過度壓力、情緒起伏、酒精攝取與戒斷、發燒、感染、忘記服藥、閃光刺激(如夜店、電玩、影片畫面)。
朱庭瑩建議,癲癇病人應建立規律作息、穩定情緒、避免單獨泡澡或從事高危活動如登高、游泳,同時建立「服藥提醒機制」避免漏藥。阿宏後續進行腦腫瘤切除及放射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