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關稅風暴下比特幣本月漲幅竟達金價2倍 主要原因曝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儘管黃金在4月表現一度無比閃耀,走勢頻創新高,但接近月底之際,投資人可能會發現另一個比金價表現更強勢的資產,就是比特幣。

比特幣本月漲幅約12%
數據顯示,比特幣在本月迄今的漲幅達已達金價的2倍,這重新引發關於這種最大的加密貨幣是否可作為市場動盪時的避風港爭論。
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加徵對等關稅的決定引發全球市場劇烈震盪,自消息公布前1天以來,那斯達克指數累計下跌0.2%,美元指數重挫逾4%。作為傳統避險資產的黃金,則一度飆升至每盎司3500美元的歷史高點,雖然此後回吐部分漲幅,但本月迄今仍有約6.1%的漲幅。
更令人驚訝的是比特幣,這個全球最大加密貨幣自4月1日以來累計上漲約12%,不少幣圈擁護者認為,在美國財政政策和機構穩定性擔憂加劇下,它正在成為替代性的對沖工具。
外媒報導,有趣的是,最初市場對關稅的反應也曾讓比特幣與風險資產同步走低,跟著美股一起急跌。但加密貨幣之後很快就與其他風險資產走勢分歧,隨著長期公債殖利率攀升及投資者尋求政策風險升級的避風港,比特幣大幅反彈。
4月比特幣現貨ETF淨流入29億美元
對聯準會獨立性及美國經濟政策可信度日益加劇的擔憂,也促使資金流向瑞士法郎、歐元、黃金,並最終進一步湧入比特幣。
數據顯示,4月迄今,美國上市的比特幣現貨ETF資金流入約29億美元(約934億台幣),較3月和2月分別淨流出8.11億美元及36億美元,出現逆轉。
渣打銀行數位資產研究全球主管Geoff Kendrick在報告中指出,預計「遠離美國資產的策略性資產重新配置」,將推動比特幣的下一波漲勢。他認為比特幣已成為一種對沖金融系統風險的工具,並強調其「去中心化特性」可能使這種對沖「比黃金更有效」。
Kendrick表示,隨著投資人面臨從矽谷銀行2023年倒閉等私部門衝擊,到政府干預聯準會等公共部門威脅的多重風險,比特幣的防禦屬性正變得更加重要。

比特幣還未與風險資產脫鉤
不過,FalconX研究主管David Lawant提醒投資人不要過度解讀比特幣近期與風險資產的背離,並指出這只是基於幾個交易日的情況。他指出,「脫鉤」意味著相關性的崩潰,但比特幣與主要股票指數的30天相關性仍在0.6左右,遠未達到低水準。
Lawant也提到,目前更值得關注的可能是比特幣在市場壓力下異常低的貝塔值(用來量化個別投資工具相對整個市場的波動),這顯示投資者已開始將其視為更成熟的長期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