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母心理衡鑑難防虐童!專家籲4制度改革 工會角色應更積極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劉姓保母姊妹涉嫌虐死一歲男童剴剴,殘忍行徑令人髮指,因此保母考照納入心理衡鑑一直受到討論,不過,精神科醫師表示,真正惡意者可在心理測驗中假裝正常,很多虐兒是壓力、疲勞、經濟困境或其他突發因素導致的,也很難用事前檢測來預防,應該四方面改革制度,包括家庭監控機制、加強訪視與抽查、同儕通報制度、支持系統,保母相關工會可扮演更積極角色。

心裡測驗難防突發壓力、疲勞、經濟困境
每當發生保母虐童的社會案件,輿論總會疑問:「政府為什麼不嚴格篩檢保母心理狀態?」有些人甚至呼籲,應該要求保母定期接受心理測試,以杜絕危險人士。
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理事、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直言,如果心理測驗有效,篩選保母以外,老師、醫師等會接觸到小孩的行業是否也要篩查?是否乾脆全民大篩查,看誰不適合擔任父母親?心理篩查並非萬能,無法靠心理檢測預防悲劇發生。
「真正需要調整的是制度」李俊宏說,即使保母在從業前做過心理測試,也無法保證三年、五年後的行為,當考核牽涉工作權和收入,即便有狀況也很容易作偽,真正惡意的人往往能在測驗中假裝正常,虐兒事件在當事人原本就是「壞人」以外,更常發現的是後來面臨照顧壓力、疲勞、經濟困境或其他突發因素所致,很難用事前檢測來預防。
預防保母虐童重演可從四個制度改革
對保母行業來說,李俊宏建議從四方向改革:(1) 家庭監控機制:鼓勵或補助安裝居家攝影機,家長能隨時查看照顧狀況 (2) 訪視與抽查:政府或第三方單位應定期、不定期訪視,減少虐兒風險 (3) 同儕通報制度:建立保母社群的觀察與通報機制,讓其他照顧者可反映異常行為 (4) 支持系統:提供保母心理健康諮詢及壓力管理資源,降低長期照顧疲勞。
針對支持系統,李俊宏說,現有保母大多是單人作業,並不像公司有員工協助方案,褓姆和保育人員職業工會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提供會員心理檢查等相關服務,假如有壓力過大的狀況,協助轉介心理諮商或治療,最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心理健康透明且不懲罰的文化,減少保母即使出現心理壓力,擔心因此失去執照,而不敢求助的狀況。
加強無預警訪視比保母心理衡鑑更有效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居家托育部研發組組長李庭欣表示,沒有任何一種心理衡鑑真的可以完全測量一個人適不適合從事某種職業,衛福部2020年曾委託邱志鵬教授分析台灣托育不當對待案件的原因,透過回溯性分析法院判決書,結果發現部分是托育人員照顧壓力太大而情緒失控,照顧者的職能不足導致不當照顧,或是照顧職能沒有跟上時代進步的觀念,導致不自覺做了從現代角度看來對孩子不好的事。
李庭欣指出,心理衡鑑是鑑定當下保母的狀態, 但很多托育不當對待案件是因為照顧職能不足,家長端或保母自己跟家人關係不睦,各種生活壓力都有可能讓保母處於某種程度的壓力, 可是這在單次的心理衡鑑無法看出來,所以比較好的預防效果是加強不定期、無預警訪視。
目前保母的管理是各縣市委由居家托育服務中心來執行,居家托育中心的訪視輔導員會定期、不定期的到保母家,而且是無預警訪視。李庭欣說,無預警就是不跟保母約時間,直接到家裡才能看到保母最真實的照顧人數和照顧狀況,這遠比在保母考照的時候要求心理衡鑑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