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2025非核家園|問題比想像中複雜 專家示警台灣電力「潛在隱憂」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隨著核三廠2號機2025年5月17日除役,台灣將步入非核家園,外界關心的是,核電缺口要如何填補?是否影響台灣電力供應?經濟部表示,目前核電僅佔供電3%左右,靠再生能源及燃氣機組補上,可確保供電無虞,但專家認為,核電退場除了讓發電成本增加,也削弱供電系統穩定性;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則說,核能除了讓供電系統有喘息空間,若依賴化石燃料發電成本極為昂貴,且有產業外移危機。
綠電佔比20%目標遞延至2026年10月
為配合全球淨零排放趨勢,政府規劃,台灣在2025年將實現「非核家園」,預計天然氣發電佔比提升至50%、燃煤降至30%、再生能源達到20%。隨著核三廠2號機即將退場,2025年5月後核能正式歸零,但是綠電佔比20%的目標將延至2026年10月實現,即使如此,台灣仍持續努力提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推動能源轉型。
根據經濟部之前公布未來10年電力資源供需報告,2023年總用電量為2757億度,2024年預估為2829億度,2025年增至2869億度,在供給面部分,2025年有麥寮、長生、興達機組及核三廠2號機除役,但新增大潭、台中及興達等新燃氣機組加入商轉,加上再生能源增加,預料發電量應可超過3000億度。
其中再生能源是政府發展重心,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表示,2025年核三廠2號機除役後,發電佔比將是燃煤29.6%、燃氣52%、再生能源16.3%;以經濟部台灣潔淨能源推動目標,2025年再生能部分,太陽光電屋頂型(8GW)加上地面型(12GW)合計達20GW、風力發電包含離岸加陸域達6.5GW、地熱發電佔20GW、生質能源達778MW。
儘管經濟部一再保證,核能歸零後台灣電力供應無虞,但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中舜指出,「非核家園後面臨的問題遠比想像中複雜」,過去有核電撐著,當有缺電或是狀況時天然氣可以緊急彌補,稱作「負載追隨」。2025核電歸零後,天然氣作為基載電力,除了成本很高,也減少可以填補的彈性。
核電退場削弱供電系統穩定性
此外,他認為,核能發電的穩定性被天然氣取代,不僅要填補核電的缺口,還必須面對再生能源供電不穩定的狀況,且天然氣發電機組啟動所需的調度時間較長,一旦再生能源出現波動,火力發電可能無法及時跟上,進一步擴大備轉容量不足的風險。
陳中舜指出,「核能的退場不僅讓碳排放與發電成本增加,也削弱了供電系統的穩定性」,他解釋,核能因其穩定性,為其他能源提供補充與彈性,但在全面仰賴天然氣與可再生能源後,供電的波動性大幅提高,尤其是在黃昏「鴨子曲線」階段,電力需求高峰可能加劇供應壓力。
事實上,2024年4月中曾傳出北台灣差點大限電,在台電先啟動「需量反應」,拜託台積電等大廠減少用電或啟動自用發電機, 包括水力機組及發電廠氣渦輪機也進行支援,才驚險躲過限電危機,這狀況也凸顯出未來沒有核能下,供電穩定性面臨更高風險。
再生能源比重提升需面臨「逆送電問題」
陳中舜解釋,一般評估電力供應往往著眼於「年度總發電量」是否足夠,但實際中,更重要的是每小時的即時電力供應是否穩定,「問題在於,目前的天然氣發電廠已被迫承擔基載電力角色,原本應用來填補短期波動的彈性也消失,天然氣不僅價格高昂,且缺乏彈性,未來更可能因儲氣設施建設延遲,面臨供應不足的風險。」
儘管政府積極推動綠能,但陳中舜提醒,隨著再生能源比例提升,未來「逆送電問題」也是一大問題。他解釋,逆送電現象是在再生能源發電量過剩時,電力無法被本地消化,需輸送到其他地區,由於現有電網規劃未能有效支撐大量再生能源輸出,輸電設備常因過載而面臨運行壓力,甚至可能導致供電不穩定或停電事故。特別是在台南及高雄等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集中的地區,逆送電問題尤為明顯,這些問題會在政府積極倡導屋頂太陽能計畫後更加明顯。
利用現有資源強化台灣能源穩定及效率
雖然卓榮泰曾表示,政府對新核能技術持開放態度,陳中舜卻說,以目前備受關注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為例,其技術雖具靈活性與潛在優勢,但在建設成本與完成時間卻比傳統大型核電廠更不利,因此,在面對能源轉型與供電需求時,與其寄望技術仍需多年成熟的SMR,不如先妥善利用現有資源,進一步強化台灣的能源穩定性與效率。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美國前能源部長朱棣文日前參加「永續發展的電力與動力論壇」 發表演講時也提到,估計至2040年,台灣共有4到6成能源來自風力、太陽能,但有間歇性問題,將對電網、輸電基礎設施造成巨大壓力。
他認為,核能可帶來能源安全,一旦風電及太陽光電受到限制,電力需要更多喘息的空間,台灣應重新思考核能使用,若依賴化石燃料發電昂貴,甚至有產業外移危機,這些問題都值得留意。
雖然朱棣文知道核能在台灣頗具爭議,但在其他國家都逐漸將核能視為很好的選項,尤其美國態度也在改變,原本加州要關閉2座核電廠,他向州長溝通後,對方改變立場,支持核電廠延役20年,他也希望民眾能說服不同黨派的政治人物,重新思考使用核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