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嬰出生2天黃疸 超音波驚見「膽囊囊腫」!新生兒有這症狀快就醫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台中一名甫出生2天的女嬰出現黃疸,母親為了掌握寶貝健康狀況,透過兒科進行超音波檢查,意外在腹部發現1.4 x 0.7公分的膽囊囊腫,茂盛醫院兒科副院長簡佳裕指出,該症為先天性疾病,會長期黃疸、大便灰白,罹病的女孩比男孩多出4倍,可在寶寶滿6個月大時進行微創手術治療,若不處置恐會造成膽囊炎,甚至引發敗血症,少數沒有臨床症狀的輕症者,長大後容易發生膽囊惡性腫瘤,不可不慎。
簡佳裕指出,新生兒患膽囊囊腫的黃疸會比一般寶寶來得嚴重,有些甚至需住院照光,臨床上若遇有黃疸超過2週的新生兒,或伴隨灰白色的大便,就會懷疑是否患有膽囊囊腫。
根據統計,東亞地區的膽囊囊腫盛行率較高,發生率約在10萬至15萬分之1,女生比男生多出4倍。而膽囊囊腫多為先天性疾病,因隔著孕婦的肚皮和羊水,且腸道尚未開始運作,產檢時並不容易檢測出,需等出生後餵奶,膽汁才會分泌,若有膽囊囊腫,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就可發現。
倘若出生時未發現膽囊囊腫,寶寶後續可能會出現發燒、腹痛、噁心、嘔吐、黃疸、腹部硬塊、膽囊炎等情形,嚴重的話恐引發敗血症,會有生命危險,但有些寶寶在出生時膽囊囊腫很輕微,沒有臨床症狀,但長大時患有惡性腫瘤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
簡佳裕表示,這位幸運女嬰因及早發現病灶,有利於黃疸的處置及後續的照顧,等滿6個月就可至小兒外科接受微創手術治療,傷口小、出血量也少,很快就能出院,是成功率高的治療方式。
人體的腹腔存有肝臟、胰臟、脾臟、胃腸道系統等等重要的臟器,經由腹部超音波可檢查出腎上腺出血、泌尿道感染、血管瘤、肝臟腫瘤、肝臟囊泡、脾臟囊泡、腎臟囊泡、腎水腫、雙套腎等。不過有些寶寶在出生後才慢慢發生膽道閉鎖、腹部腫塊等病癥,腹部超音波也能在寶寶成長階段,即時監控與治療。
簡佳裕提醒家長,平時要詳細觀察寶寶的身體狀況,不要輕忽以為新生兒黃疸是正常現象,可對照兒童手冊中的大便卡,如果長期出現黃疸或大便顏色有異,要立即就醫檢查,才不會錯過黃金治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