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緬甸稀土開採污染湄公河 泰國畸形魚現蹤漁業受衝擊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隨著中國大陸企業在緬甸大規模開採稀土,開採過程中排放的有毒物質正隨著水道流向泰國,並匯入湄公河。這不僅對當地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更讓泰國的農業出口、觀光業和食品安全面臨巨大衝擊。 2025/08/17 15:24 國際 東協萬象
卓榮泰允不動普發1萬 認了疊加關稅:是政院論述引起誤會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美國對台灣貨品在原稅率之上,課以20%的對等關稅,行政院先前對外說辭讓國人誤以為20%為總稅率,引來在野陣營撻伐,行政院經貿辦第一時間發布新聞稿稱「4月就說過」,再點燃外界怒火,行政院長卓榮泰今表示,4月所說是一個事實、非失言,他坦言行政機關沒有將疊加稅率當做基礎說明,引起大家誤會,行政部門深刻檢討。卓表示會深入研究產業支持如何調整,以修正韌性條例,其餘部分(含普發現金1萬)依總統公布內容。 2025/08/12 10:36 政治 黨政要聞
親會川普談最終關稅?行政院:各國達成方式不一 無法代美方說明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美國對台疊加20%「對等關稅」已於台灣時間8/7中午12:01分起正式生效,行政院多次強調是「暫時性稅率」,賴總統也說,雙方還未完成總結會議,最終會議是否可能與川普總統親自談?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強調,各國達成方式不一,說明也不一,無法代替美方說明。 2025/08/11 16:49 政治
政院樂觀:關稅32%變20%「衝擊程度少一半」 銷美6大農品影響全公開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台灣貨品銷美國的「暫時性稅率」20%明起實施,稅率高於競爭鄰國日本、韓國的15%,出口產業剉勒等,不過,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今秀出數據樂觀表示,台灣處於劣勢的美國進口比例大幅下降,從74%下降到45%,雖然關稅稅率32%變20%,降不到一半,但對美出口、GDP、產值及就業人數衝擊「少掉了一半」,因台灣關稅下降幅度比其他國家大。他也進一步分析我國輸美的農業主力商品,與競爭對手國新稅率PK下,是否存在優勢。 2025/08/06 20:47 政治 黨政要聞
投資長觀點|232條款才是大魔王 半導體關稅留意3大觀察重點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美國對台灣關稅上周開牌,將課徵20%關稅,但外界普遍認為,232條款以及對半導體的關稅才是關鍵。台積電上周曾短暫創下1165元新高,在關稅出爐後也拉回整理,市場關注未來232條款下的半導體關稅是否會對台積電等半導體族群帶來進一步衝擊。 2025/08/05 18:32 財經 投資長觀點
台20%關稅對毛利20%以下產業殺傷力高 外移恐是唯一生路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美國對台的對等關稅揭曉稅率為20%,與CRIF事前預測的20%~25%相符,20%的稅率雖為低標,但出口美國100元的產品需支付20元的對等關稅,對台灣出口產業勢必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殺傷力,尤其對毛利率低於20%的9項產業更是高殺傷力,外移至關稅較低的國家恐怕是唯一生路。 2025/08/05 12:18 財經 產業脈動
台灣關稅20%|中經院長連賢明:最糟不是比日韓高「而是造成國內紛擾」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中經院長連賢明今在臉書發文指出,台灣對等關稅公布後,引起了不少爭論,有些人說談判不力,沒有爭取到和日韓相當的稅率;有些人抱怨說老美不懷好意,要把台灣產業掏空,他對此發表5點看法。 2025/08/03 19:22 財經 金融保險
周末精選|台灣對等關稅20%為何高於日韓 亞洲鄰國讓步條件一文看 【編譯張翠蘭/綜合報導】牽動全球經貿神經的美國對等關稅,川普總統在原定大限8月1日前夕公布10%至41%的最新稅率,並展延7天、於8月7日起生效。尚未達成協議的台灣適用稅率為20%,與已談妥協議的越南稅率一致,但高於日本、南韓修正後的15%。台灣為何獲得此稅率?日、韓等亞洲鄰國做出哪些讓步?兩國對美國挹注的巨額投資獲利模式,為何各自解讀?本文一次綜整。 2025/08/03 08:39 國際 熱搜話題
泰國10大減讓清單曝光 換取川普降關稅至19% 美國總統川普把對泰國銷美商品課徵的「對等關稅」從36%顯著降至19%,並已於1日生效。泰國媒體報導,泰國政府已公布得以談成顯著降低稅率的減讓綜合清單。 泰國民族電視台(Nation TV)彙整,泰方同意以10大主要讓步項目換取美方調降稅率: 2025/08/02 22:06 國際 寰宇要聞
周末精選|台灣關稅有望談到10~15%? 專家指3議題還有協商空間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美國政府公布台灣關稅為20%,高於日、韓,總統賴清德昨親自主持記者會稱僅是暫時性關稅,對於關稅議題,資深證券分析師許博傑指出,目前雙方仍處於第一階段協商,儘管初步設定關稅為20%,但在後續磋商中仍有調整空間,「預期最後有機會談到10%到15%左右的水準」,他認為,台灣出口結構以高科技產品為主,美方若對此類產品課過高稅率,最終將由美國本土企業承擔成本,長遠來看不具合理性。 2025/08/02 20:48 財經 產業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