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正常胎兒也恐異常!DNA甲基化成關鍵 醫籲準爸媽這樣做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許多準爸媽認為只要基因正常,胎兒就會健康發育,然而研究顯示,「表觀遺傳調控」中的DNA甲基化異常,也可能導致胎兒先天缺陷或疾病,台中茂盛醫院遺傳基因實驗室主任李月君博士提醒,「即使胚胎本身基因沒有異常,若DNA甲基化重編機制出錯,仍有可能導致胎兒發育異常,甚至產生後天疾病。 2025/07/17 18:32 生活 醫藥
每3人就有一個高齡產婦! 衛福部羊膜穿刺補助5000起跳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內政部統計,34歲以上產婦比例逐年上升,去年更高達4成,代表每2至3位就有1名。衛福部國健署目前補助每位孕婦14次產前檢查外,也自103年起補助高風險孕婦5000至8500元產前遺傳檢查,去年共計3萬1014案,經產前遺傳診斷發現有異常情形者共1079件。 2025/06/10 17:43 生活 醫藥
台股綠到發寒!患者上門求醫 慘到想捐精、包皮換營養金 【記者陳亮諭/綜合報導】川普關稅引爆全球股災,台股昨(7日)血流成河,收盤殺2065點史上最慘,逾1700檔股票跌停。泌尿科醫師戴定恩透露,昨有患者做包皮、結紮手術時,還問是否可賣包皮或捐精,想賺個營養金,苦哈哈的說「一片綠油油的…不賣點包皮都快沒飯吃了啦!」國內生殖醫療院所指出,捐精營養金8000元,但需符合條件及完成流程後,才能拿到營養金。 2025/04/08 10:30 生活 醫藥
39歲婦自然受孕 產檢發現染色體異常!懷孕18周忍痛引產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現代人晚婚趨勢增加,女性卵子品質隨年齡增加而下降,染色體異常機率也隨之提升,一名39歲林姓女子想要自然懷孕,經醫師協助開立排卵藥、調整經期成功受孕,卻在自費產檢時,驗出胎兒染色體呈現異常,懷上「柯林菲特氏症」寶寶,考量胎兒未來可能面臨生理與生育困難,忍痛在18周引產,與肚中無緣的寶寶說再見。醫師建議,透過即早取精並冷凍保存,未來採用試管療程、單一精子顯微注射(ICSI),仍有生育健康寶寶機會。 2025/03/25 14:40 生活 醫藥
郭智輝參加唐氏症特展3度為失言道歉 「寶貴生命教育、對唐氏症有了更深理解」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經濟部長郭智輝在世界唐氏症日(3月21日)前夕,應邀參訪「世界唐氏症日特展:321創造我們的世界」,並就先前發言不當第三度致歉,強調此行是一次寶貴的生命教育。他表示,透過親身觀展與專業導覽,對唐氏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對基金會長期投入的努力表達敬意。 2025/03/20 15:42 財經 產業脈動
郭智輝錯誤比喻蒙古症 唐氏症基金會痛心:發言有失人格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經濟部長郭智輝以蒙古症(唐氏症)比喻英特爾,稱台積電不可能明知有風險還與其合資,涉嫌歧視挨轟。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今日(3/8)心痛表示,20多年來努力消除社會對唐氏症的不了解,盼唐寶寶能像正常人在社會生存共榮,經濟部長的發言真的有失他的人格,強烈表達抗議。 2025/03/08 14:21 生活 醫藥
無精症也能生育!常見四大病因 這三種靠手術、藥物有解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熱播台劇《童話故事下集》由柯佳嬿、劉以豪飾演求子不順的小夫妻,嘗試喝中藥、改變床位風水卻始終沒有好消息,最後劉以豪才就醫檢查出無精症。醫師表示,無精症是射精後於精液中找不到精子,並不代表患者本身無任何精蟲,無精症常見四種原因,對症治療仍有機會生育。 2025/02/28 14:21 生活 醫藥
正常童別亂打生長激素 醫:動物實驗增加癌症、糖尿病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南韓人存在身高焦慮,政府憂心正常孩子注射生長激素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宣示加強打擊誇大廣告。醫師指出,動物實驗顯示,生長因子濃度超過正常值會增加癌症和糖尿病風險,但侏儒症等疾病造成生長障礙的孩子,施打生長激素治療目前未觀察到風險增加,會監測骨齡、生長因子濃度和血糖,不建議正常孩子自費施打。 2024/07/14 19:00 生活 醫藥
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升!易怒、自大等13警訊 家長別輕忽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我就是要讓他們後悔,讓他們一輩子都活在內疚裡」,這句話出自一名已自殺多次的16歲男孩,原來其父母極為重視成績,當考試結果不理想就難以接受,親子關係疏離加上男孩沒有知心好友,遂想透過行為求救解脫。醫師提醒,企圖輕生的青少年有13個共通特徵,早期發現並治療才能陪孩子走出低潮。 2024/06/19 20:19 生活 醫藥
去年十大死因出爐!癌症續居首位 新冠致死減少逾5千人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今日(6/17)出爐,總死亡人數20萬5575人,較2022年減少2863人,主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癌症和心臟疾病續居前2名,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5705人,因此由前年第3名降至第6名,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恢復至疫情前排名。 2024/06/17 11:53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