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食農教育傑出獎!文字轉圖片助特教生識農 營養午餐溯源菜單奪獎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台灣人懂吃,卻對生產端的辛勞一知半解,進而產生食物浪費,農業部多年來努力推動食農教育,就是要讓國人了解農業的同時能珍惜糧食,今(1/14)舉行首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273位報名者,最終選出15名得獎人,台南市安慶國小特教班教師廖肇瑞,自力編撰「溯源菜單」主題教學,將文字菜單轉化成易懂圖片助學童識農,獲個人特優獎殊榮。
首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是《食農教育法》2022年立法後,首度辦理的國家級食農教育獎項,共有273位報名者,經過初審、複審與實地訪查三級評選,最終選出15名得獎人,涵蓋了農業、教育領域,並涉及學校、農民團體、民營企業與公益法人等多個角色,展現食農教育的多面性及各界的重視與貢獻。
行政院長卓榮泰蒞臨頒獎典禮致詞,來到農業部就有肚子餓的感覺,又看到各種食材,這種活動應該辦在中午,順便辦一個餐給大家吃一吃,才符合今天把好的食品送到每個國人的口中。
農業部長陳駿季強調,食農教育最主要目的是透過推廣讓國內民眾瞭解飲食來源,更能瞭解作物生產、生產跟環境的關係,推動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最主要目的是因《食農教育法》立法2年半來,透過中央、各部會、各地方政府合作,目前已在各地有越來越多的食農教育活動,能讓民眾更深耕在家庭、社區,讓農業能永續往前走。
陳駿季直言,過去產地到餐桌,生產者生產高品質作物供應消費者,消費端也能用到優質產品,但消費端不了解生產端的努力,就會產生食物的浪費,另外,透過食農教育推廣讓我們國人了解農業的同時,能珍惜糧食,減少食物浪費,透過不同飲食攝取均衡飲養。
個人組部分,廖肇瑞老師2019年獲教育部師鐸獎,在食農教育上,自力編撰「溯源菜單」主題教學,透過網路或拍攝學校午餐食材原貌與來源,將文字菜單轉變成為極重度特教生也可懂的圖片式菜單,從中挑選主題食材進行深入教學,藉由校園食農實踐,將特教生翻轉為校園食農小老師,以有限資源結合無限願力,成為推廣食農教育創新的典範案例,展現深厚教育熱忱與模範價值,獲得特優獎殊榮。
廖肇瑞說,如果正經上課,身心障礙小朋友無法專心就會放空或有很多自我刺激行為,只要拿出食物,他們整個都明亮起來,他就發想將營養午餐菜單變成圖片式菜單,每天吃飯前要通過考試,經過一年以後,談到吃的頭頭是道或能指認,吃能改變孩子,強調「他不是來得獎的,是來推廣溯源菜單」。
團體組2個特優獎,家福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內部資源與跨領域夥伴,推動「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透過「小小農夫體驗營」吸引逾萬人參與,推廣溯源與永續農業理念,並組織「產地之旅」,讓消費者瞭解友善農業與地方文化;台東縣池上鄉農會以「池上米」稻米產業為基礎,透過契作農民與「金色豐收館」等教育場域,提供實作體驗,推行「做中學」的多元食農教育。
另外,農業部也特別頒發「食農教育特殊貢獻獎」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林如萍教授,表彰其在食農教育的特殊貢獻。林教授致力於食農教育研發及輔導推廣,提出台灣本土食農教育ABC模式及三面六項架構,已為當前各界推行食農教育的重要參考,並持續為食農教育永續發展提供建言,是台灣食農教育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