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辯論|林子倫指核電有兩大風險 是將成本丟給屏東人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核三公投今(9日)舉行第二場說明會,反方代表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核電有兩大風險,首先是安全不確定性,因為台灣在地震帶,而核三地質有斷層經過,另外地緣政治,核電廠若是遭受攻擊;第二則是成本,包括重啟費用,尤其是延役經常超支,另外核子事故保險也會墊高成本,以及核廢料,核三公投是將成本丟給屏東人。

應超越擁核及反核 從能源安全切入
林子倫表示,核三停機進入100天,是否重啟也引發激烈辯論,大家應該要了解國際能源趨勢,要超越擁核及反核,從能源安全切入,不是天然氣能用幾天,思考的重點應該是抵禦衝擊及快速恢復,應該要見具韌性及永續,建議多元化的能源體系。
林子倫指出,能源安全定義在轉變、典範在轉移,系統設計能不能因應風險,過去大型集中式電廠,易受輸配及地緣政治的影響。而再生能源建立能源自主,越接近使用端,越能反映,也能提升關鍵策略及商機。
林子倫說,加速發展再生能源,能源轉型無法回頭,再生能源的未來是趨勢,2024年全球核能發電比重9%,再生能源為32%,而世界電力發展趨勢,最快2026年再生能源比重將超過燃煤。
能淵安全應擺脫單一、大型 以更分散、系統化、建立韌性
另外,台灣是出口導向經濟,面臨減碳要求,國際市場提升競爭力,而核三就像是40年的進口老車,他的風險是否跟新車一樣?會不會有找不到零件的問題?
林子倫說,能源的趨勢是分散化及在地化,系統化的考量能源供應及需求,發展在地再生能源,核三將拖慢能源轉型。
林子倫表示,應該在能源安全的框架上,擺脫單一、大型,要更分散、系統化、建立韌性 ,而全球2050淨零目標,其中再生能源中,太陽能疾風電將是未來主力,而能源安全是基本考量,同時提升電網靈活性,從技術、經濟及政策,全球主流是提升能源安全及韌性,而再生能源是供應主體。
能源政策是選擇題 不是是非題
另外全台6個直轄市也都設定了淨零目標,顯示再生能源已經從政策,進入社會共識,再生能源為核心的能源價值,包括台灣再生能源的供應量,從2016年以來已經增加5倍,2017年電業法修法,國內的企業也競相發展再生能源,2024年第二次能源轉型,加強儲能及強韌電網,包括離岸風電風場也完成七座,共計已超過400多座風機,容量超過3GW。
另外在空汙部分,台中市今年上半年的PM 2.5為15微克,下降近3城。產業發展部分,台灣有近百家能源發展公司,已經逐漸建立綠能產業生態系,打造創新綠能供應模式,也建立太陽能模組回收機制,國土發展也將再生能源納入思考。
林子倫表示,能源轉型不只是技術轉型,也是社會轉型,綠能成為下一代的護國群山,而能源政策是選擇題,不是是非題。
(出版時間 20:41,影片更新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