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胸顆粒4個月大8倍!最惡乳癌死亡率難降 醫揭關鍵原因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台灣平均每34分鐘就有一人罹患乳癌,33歲陳小姐2年前洗澡時摸到右胸有0.5公分小顆粒,沒想到四個月後變成4.2公分,整整大了8倍,確診惡性度高的三陰性乳癌。醫師指出,有別於歐美乳癌死亡率自30多年前出現下降趨勢,台灣乳癌死亡率卻未明顯下降,可能原因與早期治療選擇有關。
三陰性乳癌初次治療2年內易復發
三陰性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的10-15%,好發於40歲之前,癌細胞的分化常呈現高惡性度,易有淋巴結轉移。初次治療後的1~3年為復發高峰期,復發機會較其他類型的乳癌為高,腦部和肺部轉移的比例也高,一旦轉移或復發,可用的藥物治療選擇又比其他類型少。若三陰性乳癌病友復發且進展至晚期,3個月內死亡率約75%。
33歲陳小姐在兩年前洗澡時意外摸到右胸有小顆粒,初診評估為0.5公分纖維囊腫,沒想到4個後長成4.2公分腫瘤,確診為早期三陰性乳癌,無淋巴轉移。她先用健保傳統化療但成效不如預期, 後來在醫師建議下,術前增加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手術時腫瘤明顯縮小至2.2公分。
她認為,如果一開始就使用免疫藥物,手術腫瘤可能縮得更小,抗癌路上也少些折磨,因此期待健保盡快給付免疫治療用於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
台灣乳癌死亡率未如歐美明顯下降
根據衛福部近日公布的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相較於肝癌、大腸直腸癌的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乳癌持續上升值得關注。台灣乳房醫學會陳守棟理事長表示,歐美乳癌死亡率自30多年前出現下降趨勢,台灣乳癌死亡率卻未明顯下降,可能原因之一與早期乳癌治療選擇有關。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教授劉良智表示,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過去僅有化療可用,治療面臨瓶頸,特別是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是腫瘤大於2公分的「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復發風險高,亟需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陳守棟指出,早期三陰性乳癌通常不適合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除了化療,目前僅有免疫治療可用,要幫助減少復發風險、增加存活率,應把握術前及術後輔助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除了篩檢發現早期乳癌,針對乳癌手術前後的輔助治療用藥,呼籲健保給付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