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例擬灰花紋鵝膏中毒!夫妻吃鄰贈野菇 狂吐瀉抽筋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夏季一陣雷雨過後,山上就會冒出野菇,今年5月我國發生首起食用「擬灰花紋鵝膏」中毒事件,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這種菇類較不知名但含強烈毒性,會嚴重損害肝腎和中樞神經系統,南投一對夫妻煮食鄰居贈送的野菇後,出現上吐下瀉、腹痛、虛弱、抽筋,住院治療才撿回一命。
食品藥物管理署近來特別發函各縣市餐飲業者,宣導留意「擬灰花紋鵝膏」,主因今年5月發生我國首起「擬灰花紋鵝膏」中毒事件,其外觀跟可食用雞肉絲菇有點像,導致民眾誤食中毒。
南投縣政府衛生局於5月28日上午接獲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通報,2人疑似食品中毒案件,進一步調查,患者夫婦於5月25日獲贈鄰居採集自山上的野菇,當日中午及晚餐皆食用該野菇,當晚出現上吐下瀉、腹痛、虛弱、抽筋等症狀,並於5月26日入院治療,目前已出院。
南投縣衛生局於5月31日將嫌疑食品送檢食藥署研檢組,經 DNA定序結果確認為「擬灰花紋鵝膏」(Amanita fuligineoides)。食藥署表示,這種菇類雖然相對較少見且較不知名,但含有強烈的毒性成分「環肽毒素」,如鵝膏毒素、鬼筆毒素和病毒毒素等,可能對人體肝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
夏天一陣雷雨之後,山上常發現可食用雞肉絲菇的蹤跡,5-8月氣溫於 26℃以上時發現率最高。食藥署指出,擬灰花紋鵝膏和綠褶菇這兩種毒菇外觀類似雞肉絲菇,過去已發生多起綠褶菇中毒事件。
食藥署再次提醒,許多毒菇外觀與可食用菇類相似,誤食風險高,因此民眾應避免自行採摘或食用不明來源的野菇,於購買菇類時,應選購來源明確且合法標示的可食用菇類,避免購買來源不明的菇類。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