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媽媽30年溫暖陪伴 受虐、性侵害少女邁向幸福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當時也不知自己哪來的勇氣」,布農族媽媽田阿妹在兒少安置機構擔任生活輔導員逾30年,照顧受虐、性侵害、性剝削或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的少女,無論孩子背景複雜或情緒多變總是耐心引導,幫助他們回歸原生家庭,雖然不是百分之百有好結果,但看到孩子自力更生,自組幸福家庭,已讓阿妹倍感欣慰。
田阿妹在花蓮善牧中心擔任生活輔導員超過30年,細心觀察每個孩子的需求,為他們擬定個別化照顧計畫,充滿包容與理解的態度對待每個孩子,以適當的獎勵措施幫助他們建立正向的行為模式,田阿妹也鼓勵孩子與原生家庭保持聯絡,促進親子關係修復和強化。
此外,田阿妹善於靈活運用各種資源,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到更豐富的學習和成長經驗,她的溫暖陪伴與專業引導,幫助無數孩子逐步調整日常,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邁向更好的未來。因此,衛福部今日表揚田阿妹為兒少安置機構績優專業人員。
田阿妹育有兩名子女,剛到花蓮縣善牧中心是做社區宣導教育,宣導衛生教育、幫孩子課輔,接著轉行政人員,當了很久行政組長,因為安置機構需要人力,她笑說:「當初也不知道自己哪來的勇氣就投入照顧安置孩子」。
田阿妹坦言,30年來一定有碰到困難的時候,就是當她付出後,孩子沒有改變,但她從未感到氣餒或挫折,即便自己只能照顧孩子一段時間,但她相信上帝會照顧孩子長大,每到一個階段,田阿妹就讓自己重新出發,也感謝丈夫和子女全力支持。
花蓮私立善牧中心主要安置受虐、性侵害、性剝削或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的國高中少女,田阿妹分享近來照顧的一位失依孩子,她的大姊和二姊均曾在機構安置過,均已結案,現在她和三姊被安置在機構中,從小沒有母親照顧,小妹從寄養家庭到安置機構一直無法走出來,對母親的渴望無法被滿足而出現自傷行為。
田阿妹於是先讓這個孩子在房間安靜,生輔員隨時去關心,現在少女開始到校上課,田阿妹每次進去房間,孩子都會主動說:「阿姨,抱抱」,她也盡量讓孩子感受到宛如母親的愛。30多年來照顧過20多名孩子,雖然不是百分之百都能回到原生家庭,但看到孩子能自力更生,甚至自組幸福家庭,已讓田阿妹相當欣慰。
我國每年平均有3600位兒童需要安置,大多安置在機構中,立委林月琴指出,雖然兒童權利公約(CRC)國際審查委員希望台灣去機構化,但台灣的寄養家庭愈來愈少,台灣的文化根本無法去機構化,不過這幾年有類家庭的團家和親屬寄養,把機構安置比例從54%多降低到49%。
林月琴認為,我國無法完全把安置機構去掉,18歲到20歲現在仍能住在機構,最終目標希望孩子返家,可是自立生活方案做得不夠好,除了現有的生輔員和社工,建議加入心理諮商或職能治療等不同專業人員一起照顧特殊兒少。此外,不能總把安置機構和寄養家庭當志工,政府應提高補助費用。
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兒童權利公約(CRC)對於替代性安置,最終希望孩子回歸原生家庭,正邀請各界專家學者研討下一個兒少替代性安置五年計畫,主要有兩大重點,一是提高地方政府量能,二是加入青少年心理輔導員,新計劃預計明年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