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冷掉餐點!美無人機接手外送員 送餐半徑6公里內不到5分鐘
【編譯黃惠瑜/綜合外電】據統計,美國每年外送訂單高達40億份,但消費者常因餐點冷掉、灑出等問題感到不滿。外送員同時處理多單,加上費用高漲,導致餐點品質下降、成本增加。為此,機器人與無人機配送服務正應運而生,希望能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將熱騰騰的餐點送到消費者手中,徹底改變外送體驗。

《華爾街日報》21日報導,機器人與無人機正在美國接手人類送餐服務,讓餐廳送餐變得更快更便宜。根據研究機構PitchBook的數據,自2019年迄今,負責外送的機器人公司已獲得約35億美元(約1029億元台幣)的投資。其中的進展包括讓送餐機器人能看清地形並優化導航,以及透過「實體AI」(physical AI)技術讓無人機學會更佳導航。
美國無人機外送公司Zipline執行長克利夫頓(Keller Rinaudo Cliffton)表示,食物配送是他們成長最快的業務之一,而他們也「不斷聽到餐廳對現狀(人力外送)非常不滿」。
以人力外送食物的現況,常常讓飢腸轆轆的消費者看到餐點後感到大失所望。外送員為了兼顧多筆訂單,導致送到手的食物涼掉、飲料灑出來、或是薯條份量縮水。此外,不只外送費用不斷攀升,小費和食物價格也節節上漲。
儘管機器人和無人機要獲准在城市街道或空域中運行,其許可程序複雜且漫長,但支持者認為,這些技術可以改善食物配送面臨的經濟挑戰。機器人與人類不同,不會要求小費,它們的工資也不會上漲。
以下是目前食物配送正在轉變的一些面向,以及未來可能改變食物配送的科技。
機器人「看得到」
美國Coco Robotics的機器人團隊已在美國芝加哥、洛杉磯、邁阿密等地,完成了逾50萬次的餐點配送。
此外,包括Serve Robotics和Coco Robotics在內的新創公司,正準備部署數千台食物配送機器人,為美國線上點餐外送平台業者DoorDash和Uber Eats的顧客提供服務。
光達(Lidar)是一種使用雷射測量距離並創建周圍環境詳細3D地圖的技術,這項技術讓機器人食物配送從實驗轉為現實。
Coco Robotics機器人的側面、後方和前方都裝有攝影機,幫助它避免撞到人,而內部鎖定箱裡則裝有攝影機,確保食物在運送過程中保持直立不會灑出。這些機器人最快能以每小時約24公里的速度行駛,但在人行道上通常會行駛得更慢。
與Coco Robotics外送機器人合作的餐廳表示,他們可以將外送餐點直接放在Coco機器人上,不用再等待外送員。這讓餐點送達速度更快更新鮮。
另一方面,顧客可以透過外送App追蹤機器人的配送情況,並在機器人送達時收到通知。

智慧秤
Acrelec是一家專為餐飲和零售品牌重塑客戶體驗的全球性科技公司,大約十年前開始改善磅秤,以幫助服務生在訂單離開餐廳之前,根據內容物的重量判斷訂單是否完成。
大約3年前,人工智慧(AI)的進步幫助Acrelec破解這道難題,並研發出雙重檢查磅秤。
該公司的技術人員建立演算法,透過考慮外送訂單的所有組成部分,包括餐巾和餐具,來確定訂單的重量。如果訂單重量超出範圍,智慧秤就會要求員工檢查內容物,找出問題所在。
該公司表示,全球有些大型速食連鎖店已開始測試使用他們的智慧秤,而機器學習也幫助智慧秤變得更加精準。
無人機投遞
無人機送貨公司Zipline與Wing正積極拓展食品配送服務,承諾能大幅縮短配送時間,比傳統汽車或自行車外送快上許多。
這些無人機利用GPS與感測器精準定位顧客住家。它們在空中約45至91公尺的高度飛行,隨後放下繫繩,透過感測器精準導航至地面,將食物送達指定位置。在包裹妥善放置後,無人機也會發出通知提醒客戶,隨即飛往下一趟配送任務。
Zipline預計其無人機配送服務的費用約為7至10美元(約206元至294元台幣),此費用不包含餐點費用,但無人機不會要求小費。
Zipline表示,無人機也不介意在下雨或下雪天飛行。
Wing則表示,在無人機配送過程中,他們使用堅固的防水包裝來保護食物訂單。針對半經約6.4公里內的配送地點,Wing的平均配送時間僅需5分鐘或更短。
但使用無人機配送食物也面臨不少挑戰,包括要獲得聯邦政府批准,已耗費多年且過程複雜漫長。此外,無人機的服務範圍也受限於充電限制。另一個挑戰是,每個住戶的格局都不同,必須進行評估才能安全投放訂單;設計出能妥善包裝食物的容器也需要投入大量研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