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拚三高死亡率降1/3 「糖尿病風險預測系統」今年上線

拚三高死亡率降1/3 「糖尿病風險預測系統」今年上線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全球高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病防治成為各國首要課題,「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宣布新目標,要在2030年降低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1/3。國民健康署今年起將成人公費健檢年齡下修至30歲,盼找出八成的慢性病患早期介入,健保署則導入AI 風險分級工具與分級照護制度,預計今年上半年先推出「糖尿病風險預測系統」。
免疫細胞「餓」一下更強!長庚證實攻擊力提升 癌症治療新希望

免疫細胞「餓」一下更強!長庚證實攻擊力提升 癌症治療新希望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癌症蟬聯42年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嚴重威脅國人健康,林口長庚醫院最新研究證實,利用藥物剝奪免疫細胞的特定養分「天門冬醯胺」,免疫系統「餓」一下竟然更強更具攻擊力,6名鼻咽癌晚期患者經臨床試驗,其中4人腫瘤大幅縮小,1人腫瘤完全消失。這是全球首個將代謝免疫應用於臨床的研究,為癌友們帶來新治療希望。
10大死因5項不脫「三高」 賴清德:目標2030降低慢性病死亡率1/3

10大死因5項不脫「三高」 賴清德:目標2030降低慢性病死亡率1/3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今召開第3次會議,針對醫院急診雍塞「一床難求」現況,總統賴清德表示,衛福部已經制定短期因應策略,及中長期改革方向,會強化病床調度,發揮緊急醫療網功能,加強區域醫院間的聯防機制。賴並指出國人十大死因,希望2030年目標降低三高相關慢性病死亡率1/3。
不是霧!「髒東西」攻陷西半部 228連假「這些區」空品亮紅燈

不是霧!「髒東西」攻陷西半部 228連假「這些區」空品亮紅燈

【記者陳亮諭/綜合報導】中央氣象署指出,今(27日)因高壓迴流,環境風場為偏東風至東南風,西半部位於背風側,水平及垂直擴散條件差,污染物易累積,雲嘉南、高屏空氣品質為「紅色警示」,北部、中部空品區及馬祖、金門為「橘色提醒」。民間氣象平台「台灣颱風論壇」在threads說,「你往窗外看的那些不是霧,都是髒東西」。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表示,受到吹東風影響,「台灣最近幾天空氣污染大爆炸,西半部全部淪陷!」
滿30歲即享免費健檢!320萬人受惠 投手陳冠宇曝今年期許

滿30歲即享免費健檢!320萬人受惠 投手陳冠宇曝今年期許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疾病就佔六成(58.4%),三高相關疾病的健保醫療支出高達1,676億元,因此,國民健康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自2025年1月1日起再升級,將篩檢年齡下調至30歲,30至39歲民眾每5年可接受一次免費健康檢查,預計惠及320萬人,盼早期發現三高風險,及早介入改善。
北市發錢!帶悠遊卡做檢查「1項領100元」 600元全拿方式一次看

北市發錢!帶悠遊卡做檢查「1項領100元」 600元全拿方式一次看

【盧麗蓮/綜合報導】依據112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超過一半以上的死因與慢性疾病相關,其中惡性腫瘤已連續52年蟬聯臺北市十大死因之首,平均每1小時39分鐘就有人因癌症死亡,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因此今天推出整合性篩檢服務,只要是台北通會員,每完成1項指定健檢或異常複檢,即可兌換悠遊卡加值金100元,最高600元。
肺癌連2年擠下大腸癌 躍十大癌症首位!每4分2秒就1人罹癌

肺癌連2年擠下大腸癌 躍十大癌症首位!每4分2秒就1人罹癌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肺癌連2年擠下大腸癌,躍升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國民健康署今日(12/19)公布最新「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2秒就1人罹癌,癌症時鐘跟2021年相比撥快17秒,主因新冠疫情趨緩,民眾篩檢及發現異常就醫意願增加。另外,攝護腺癌排序往前1位,胰臟癌則後退1位掉出前十名。
洗腎掌握起跑點!血液和腹膜透析5年存活率 相差1成6

洗腎掌握起跑點!血液和腹膜透析5年存活率 相差1成6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末期腎臟病患需要透析排出體內尿毒素,台灣9成病人採血液透析,僅1成選擇腹膜透析,不過台大醫師指出,兩種最大差異在前2-3年,血液透析保腎力約3個月,五年累積存活率53.5%,腹膜透析保腎力約3年,且可讓血壓較平穩,五年存活率69.5%,建議病人與醫師討論,確保贏在起跑點。
婦抗雙癌20年3度復發!一度剩3個月 現擁6孫迎金婚

婦抗雙癌20年3度復發!一度剩3個月 現擁6孫迎金婚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快樂活好每一個今天,輸贏都精彩」,70歲徐梅清先後罹患乳癌和淋巴癌且轉移,醫師一度告知最多再活3個月,「不放棄自己的信念」讓她多活了20年,從三個兒子尚未成家,現在成了6個孫子的嬤,今年迎接50年金婚,儘管第三度癌症復發持續治療中,徐梅清充滿活力地說:「今天,我在康復之中」。
四成癌友死於惡病質!醫籲補足3大營養素 蛋白質尤其關鍵

四成癌友死於惡病質!醫籲補足3大營養素 蛋白質尤其關鍵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癌症連續 42 年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不過研究顯示,4 成癌友死於營養不良引起的免疫機能衰退,而非癌症本身。整合醫學專家指出,病人接受治療時,身體承受很大的外在刺激,因而代謝出大量毒素,若無足夠的營養支撐,可能導致身體失衡出現「惡病質」,建議治療前中後應多補充蛋白質、魚油和益生菌。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