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腸病毒死亡個案再添一例! 北部男嬰出生6天亡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又添一死!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公布,北部一名男嬰出生4天開始出現嗜睡、活動力下降、發紺等症狀,隔日出現心搏過緩、呼吸困難轉至醫院,後經積極治療,仍不幸於發病第3天死亡,為今年第6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也是今年第5例死亡個案。 2025/07/01 13:44 生活 醫藥
台中今年首例!4歲女童突無力肢體麻痺 腸病毒重症確診 【記者王煌忠/台中報導】台中市清水區一名4歲女童,出現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經中央實驗室檢驗昨天(23日)確定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經治療已順利出院,為台中市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確診,衛生局提醒,腸病毒傳染力極強,特別是5歲以下幼童為高風險族群,預防關鍵在於「勤洗手」與「環境清消」,家中應定期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成人返家前也應先更衣與正確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共同守護兒童健康。 2025/06/24 20:40 生活 醫藥
腸病毒疫情北升南降!4歲童併發急性肢體無力 國內7年首見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連續3周上升,疾病管制署發言人羅一鈞分析,疫情出現「北升南降」趨勢,高屏區就診下降,台北區和北區明顯上升。上周新增一例重症為中部四歲女童,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少見的急性肢體無力,為國內7年來首見,2003年曾有3例,所幸女童治療後肢體無力改善,已於今日(6/24)出院。 2025/06/24 14:49 生活 醫藥
今年新生兒腸病毒已4死 疾管署修正:媽媽染疫應停餵母乳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伊科病毒11型相隔7年來勢洶洶,今(2025)年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累計5例(含4死),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疾病管制署今日宣布修訂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如嬰兒未滿三個月,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之虞,改為宜停止哺餵母乳,直至疾病康復為止。 2025/06/20 15:13 生活 醫藥
新生兒腸病毒增2死!伊科型隔7年來勢洶洶 7月底前提高警戒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新生兒染腸病毒新增2例死亡、1例重症,均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疾病管制署今日(6/17)表示,2例僅出生3天大和6天大嬰兒在加護病房搶救近一個月,不幸敗血症休克過世,新增1例重症為出生3天男嬰,目前敗血症在加護病房治療,請家長和醫療機構7月底前提高警戒謝絕訪客,成人別抱親新生兒。 2025/06/17 14:28 生活 醫藥
嬰逝仍收疫苗催種簡訊!衛生局檢討 戶籍資料介接縮短為2天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幾個月前有名男嬰出生三個月不幸過世,家長抱怨衛政單位持續以簡訊通知接種疫苗,令人觸景傷情。台北市衛生局表示,主因係戶籍資料與衛生局兒童醫療補助系統每月資料介接的時間差,衛生局現已縮短資料介接時間為2天,家長如果因故不希望再收到疫苗簡訊通知,可向居住地之轄區健康服務中心取消訂閱。 2025/06/14 10:58 生活 醫藥
腸病毒「新生兒殺手型」創6年新高 3天大嬰腦膜炎未脫險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今年國內腸病毒疫情反常在6月還未進入流行期,緊接著放暑假,疾病管制署預估要9月開學才會進入流行期,不過新生兒染腸病毒重症累積6例卻創下六年同期最高,包含上周新增2例僅出生3天大和6天大嬰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分別併發肝炎、敗血症、腦膜炎,目前都已經住加護病房三周尚未脫險。 2025/06/10 20:00 生活 醫藥
羅一鈞防疫出招!現身朝天宮迎白沙屯媽 萌系結緣品吸粉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活動今年吸引近35萬香燈腳,疾病管制署連續兩年共襄盛舉,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5/3)日擔任「防疫隊長」,帶領本署《疾病擬人Disease》人氣角色「白靜」組成「防疫特攻隊」,於鑾轎抵達北港朝天宮時,在週遭設置衛教攤位並發放多項防疫衛教品,受到現場民眾熱烈回響。 2025/05/03 14:52 生活 醫藥
克沙奇B5隔十年再奪命!1歲童染腸病毒併發腦炎 6天不治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腸病毒克沙奇B5型相隔10年再奪命!疾病管制署今(4/2)日公布國內今(2025)年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為南部1歲多男童,3月上旬出現發燒及呼吸道症狀,2天後開始有抽搐及意識不清等,就醫診斷為急性腦炎,因病況快速變化,於發病第6天不幸死亡;經檢驗審查確定為今年首例克沙奇病毒B5感染併發重症。 2025/04/02 15:10 生活 醫藥
腸病毒伊科11型重症增 台大醫示警:三月以下新生兒最危險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國內往年腸病毒重症多為71型或D68型,去年底開始伊科病毒11型重症病例增加,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表示,台灣很多年沒有流行伊科病毒,上次病例較多發生在2018年,現在孕齡婦女多數沒感染過伊科病毒,導致新生兒欠缺抗體保護,三個月以下嬰兒特別危險,容易侵犯腦、心、腎。 2025/03/25 18:37 生活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