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煙片|台灣地熱新綠星「全採可抵2座核電廠」 關鍵卡在2門檻

能源
2024/11/12 07:00
芮內 文章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俄烏戰爭、半導體和AI需要綠電以及能源轉型,三要素讓賴政府拚起來推動新能源。經濟部預計2030年綠電佔30%、燃煤20%、燃氣50%,綠電目前僅10.5%,除太陽光電和風電,台灣因蘊藏40GW地熱能源,被經長視為新綠星。《知新聞》前往全台首座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採訪,也見證中研院與中油在宜蘭員山開鑽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

究竟這些存在台灣地底的綠色能源寶藏能否開採救急?中研院專家指出,台灣地熱發電若全開發,可望有10GW到30GW發電量。清水地熱廠也指出,中研院有預估台灣地下熱能至少6GW裝置容量,這樣就一、二座核電廠那麼多了,全順利開發,確實佔台灣10%總電量應沒問題。但關鍵在技術門檻和資金門檻。

地熱成為台灣新興綠能產業,圖為全台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開鑽。資料照片/葉志明攝 zoomin
地熱成為台灣新興綠能產業,圖為全台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開鑽。資料照片/葉志明攝
分享 連結 下載App

太陽光電佔再生能源比重5成最高

隨著核三廠一號機今年7月27日停機,二號機明年5月17日除役,台灣將正式進入非核家園,去年核電佔比達6.3%,今年在一號機停止運轉後,由民營豐德電廠3號機填補,核電佔比降至3%,明年起邁入非核家園,政府能源政策除了增加燃氣之外,如何提升綠電佔比更是一大目標。

以能源署資料顯示,截至今年8月,再生能源發電仍以太陽光電佔49.5%最高,較去年同期佔比略減1個百分點,整體裝置容量達到13.6GW(gigawatt,10億瓦),屋頂型有8.6GW,往後會增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12-1條,明確規定在一定規模的興建建物上須設置光電,以增加設置量;地面型則完成5GW,之後會優先推動漁電共生的地面型裝置,預估太陽光電設置量目標在2026年達到20GW。

離岸風電佔再生能源24.4%,較去年同期佔比提升5個百分點,前8月裝置容量達到2.7GW,預計明年底裝置容量上看5.5GW,2026年以後推動經濟規模區塊開發,於2026至2035年釋出15GW,即每年1.5GW,提供長期穩定離岸風力設置市場需求量,促使本土化產業永續發展等三個階段。

太陽能和風電目前佔再生能源比重最高。資料照片/沃旭能源提供 zoomin
太陽能和風電目前佔再生能源比重最高。資料照片/沃旭能源提供

地熱僅佔再生能源0.1%

目前離岸風電第一階段示範跟第二階段的潛力區已完成6座離岸風電廠,第三階段的第二期容量分配結果也出爐,同時積極布局新型風電技術,以擴大離岸風電設計的場域,離岸風電設置量到2028年目標要達7.9GW。

水力發電截至今年8月裝置容量達到2.1GW,約佔13%左右,既有水力發電主要在德基、翡翠水庫等大型的水庫設置發電機組,水力發電容易受水文狀況影響,未來經濟部持續推動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小水力發電,目前已掌握23個小水力發電案場,將訂定案場的設置指引,引導業者採用低環境衝擊模式來開發案場。

至於地熱裝置容量今年前8月僅7MW(megawatt,百萬瓦),佔再生能源比重0.1%,未來卻深具發展潛力,主要是因為台灣蘊藏的地熱能源高達40GW,若順利開發1年可產生逾1752億度電,佔去年總用電量逾6成,經濟部地礦中心以科學模型推估,台灣有淺層型及深層型地熱,目前已在宜蘭清水、台東金崙等地設置六個淺層地熱岸場,後續也會在大屯山、花蓮瑞穗等十大地熱淺區探勘。

 

員山深層地熱井已於10月開鑽,將下挖4公里,需時1年半。資料照片/葉志明攝 zoomin
員山深層地熱井已於10月開鑽,將下挖4公里,需時1年半。資料照片/葉志明攝
廣告

地熱開發兩大關鍵是技術與資金

除了加速淺層地熱開發進度,政府也積極布局深層地熱發電,10月14日已在宜蘭圓山開始鑽探台灣第一口深層地熱發電,探勘深度達4公里,期望未來地熱發展能夠成為重要綠能來源之一。

清水地熱電廠課長吳承穎表示,根據中研院預估,台灣地下的熱能可以開發出6GW的裝置容量,幾乎就兩座核電廠那麼多了,真的可以全部順利開發的話,佔台灣能源總電量10%應該沒有問題,不過技術和資金門檻是兩大關鍵問題。

吳承穎說,地熱不像太陽光電電板,只要3、40萬成本就能投入太陽光電行列,且數年之後還可回收電板。他說,地熱行業要進來起碼要有1億以上的資金,他笑說「不是家裡小朋友可以一起玩的東西」。在資金門檻很高下,就只有大財團和大開發商比較有機會進來,他也舉例,像是宜蘭清水地熱電廠就已投資逾7億元。

吳承穎則說,地熱電廠跟所有電廠特性一樣,屬於規模經濟,當規模越大,成本可以壓越低,可以賣出的電也越多,才可以產生收益。

 

 

宜蘭清水地熱電廠是台灣首座地熱發電廠,目前已投資逾7億元。葉志明攝 zoomin
宜蘭清水地熱電廠是台灣首座地熱發電廠,目前已投資逾7億元。葉志明攝

地熱具有24小時穩定供電能力

相較其他再生能源,地熱具24小時穩定供電能力是特點,不同於依賴天候的太陽能和風能,地熱不受日照或氣候影響,可全年無間斷發電,保障能源供應連續性;且地熱開發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遠低於化石燃料,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支持台灣邁向低碳未來。

此外,燃氣、燃煤發電可能會受他國戰爭影響供應,或是價格上漲,台灣在地熱擁有自給自足優勢。

目前宜蘭員山全台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已經開鑽,這次探測井估計投入3.37億元,主要作為研究用途,鑽探井需時至少1年半,最快2026年落成。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說,台灣潛藏深層地熱約有30GW,評估有經濟價值的深層地熱約10GW,至於有多少可以商轉的地熱能源,必須實際開挖鑿井後才能了解,若鑽井成功,未來透過新式地熱探勘技術,能夠更精確地定位地熱源,並快速複製開發模式,地熱發展有望加速。

台灣第一座利用地熱能發電的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葉志明攝 zoomin
台灣第一座利用地熱能發電的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葉志明攝

基隆有豐富地熱資源可開發

目前除了政府選定的地熱探勘區之外,民眾黨立委黃珊珊表示,基隆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可成為台灣再生能源布局的重要一環,她認為,地熱的優勢在於不受氣候或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影響,「相較於協和電廠的燃氣發電,地熱不僅環保,且不涉及戰爭與能源進口風險,可列為台灣未來重要發展方向。」

針對基隆地熱開發,黃珊珊指出,經濟部與台電並無替代方案,「如果環評未通過,仍應設法取得其他可行方案,而非直接推給環境部。」地熱資源已被證實存在於基隆嶼海域及周邊,政府應負責完成地質探勘和數據蒐集,以便後續規劃,並建立完整資料開放國際參考。

黃珊珊也以土耳其在2010至2018年的地熱發電成長近12倍為例,表明只要有決心,地熱開發具備可行性,她建議,應仿效土耳其等國家,透過減免稅務、補貼和資金支持等方式鼓勵地熱開發,並建立完備的法規和環境。「只要資料充分透明,國際企業如Google和Meta等也會考慮將數據中心設置於台灣,利用地熱能源。」

民眾黨立委黃珊珊認為,基隆有豐富地熱資源,可進行開發。民眾黨提供 zoomin
民眾黨立委黃珊珊認為,基隆有豐富地熱資源,可進行開發。民眾黨提供

地熱發電成本高有待克服

此外,黃珊珊也呼籲,台灣目前地熱發電僅佔總發電量的0.1%,目標在2030年達200MW僅佔0.3%,目標過低顯示出政府推動地熱的力道不夠,建議經濟部應設立更高的發電目標,並加快地熱建設及法規健全進度。

根據台電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綠電成本自發電力,風力每度4.92元、太陽光電每度3.73元、地熱每度6.03元,顯示地熱成本相較太陽光電及風電相對偏高,專家認為,若能提高地熱發電容量因數(Capacity Factor),才有助於降低發電成本,讓地熱能源更具效益。

台泥紅葉谷地熱發電明年首季併網發電

台泥之前與中油簽訂MOU,雙方就碳捕獲、ESG等項目積極展開交流、後來也委託中油鑽探團隊進行紅葉谷地熱井鑽探,鑽探作業已告一段落。台泥綠能總經理翁吉良說, 目前在台灣已經商轉的地熱發電場域來看,實際發電量都較預估值低,這和鑽探技術、地質都有關係,譬如地底裂隙不夠或者熱水量蒸氣量不夠等。

翁吉良舉例,相較於風電在陸地上可以量測與目測,地底下的地熱不可掌控性較高,挑戰性也高,目前來看,國內在地熱開發的鑽井人才與設備都較缺乏,台泥綠能位於台東紅葉谷地熱發電預計明年第1季將會併網發電,雖然商業模式還不夠穩定,但仍會持續投入包括地熱及海洋溫差發電等前瞻能源的研究。

經濟部長郭智輝認為,地熱發展潛能備受期待,台灣具備3大優勢,包括政策支持、中研院的技術創新,多年研究成果讓地熱勘探技術日臻成熟,第3是中油在探測技術方面的進步,為地熱開發提供堅實的基礎,將技術結合起來,台灣在地熱領域可望快速成為全球領導者,隨著宜蘭員山第一口深層地熱井開鑽,如果技術成功,地熱成本將可大幅下降,屆時將可提升地熱能源比重。

地熱開發挑戰性較高,圖為清水地熱電廠示範機組。葉志明攝 zoomin
地熱開發挑戰性較高,圖為清水地熱電廠示範機組。葉志明攝

知新聞 Line 官方帳號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宜蘭清水地熱電廠 # 地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