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害左腿大一倍!女童撐過加護病房 重回球場跑跳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11歲小柔出生時左腿有紅色斑點及血管瘤,左下肢從腰部到腳底明顯長得比右邊大一倍,就醫診斷為複雜型血管瘤,不僅影響行走與日常生活,還幾度因出血、感染住進加護病房,經跨專科團隊治療,加上努力復健,終於可跟其他孩子一樣跑步打球。
複雜血管瘤數度出血、感染
小柔的媽媽懷孕26週做超音波產檢時,意外發現胎兒臀部有小腫塊,小柔出生時左腿有紅色斑點及血管瘤,且左下肢從腰部到腳底,都明顯長得比右邊大,經醫師診斷為複雜型血管腫瘤KT症(Klippel-Trenaunay症候群)。
由於血管腫瘤影響行走與日常生活,血液凝固功能也受影響,小柔幾度因出血、感染住進加護病房,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表示,小柔從1歲多開始在醫師建議下開始穿壓力襪、壓力褲,4歲多接受雷射治療,小兒腫瘤科以標靶藥物輔助治療使腫瘤縮小,復健科量身打造物理治療計畫。
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跨專科團隊治療,加上努力復健,小柔逐漸恢復站立和行走,還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樣跑步、打球,度過盡情跑跳的童年,讓醫療團隊振奮不已。
4種常見良性先天性血管瘤
整形外科主任張承仁表示,血管瘤是常見的幼兒先天性皮膚異常之一,為新生血管過度增生所造成的良性瘤,以頭、臉、頸部發生機率最高,除妨礙功能、影響外觀外,亦會因外傷或其他因素造成流血不止或對病人心理造成影響。
一般常見先天性血管瘤包括草莓狀血管瘤、微血管畸型「酒色斑」、靜脈畸型、淋巴管畸型等。張承仁進一步解釋,草莓狀血管瘤為深紅蕈狀、柔軟、不規則隆起的腫瘤,初期會隨幼兒成長而迅速增大,2歲後逐漸變小,50%在學齡前(約5歲)會自然消褪。
酒色斑為扁平鮮紅成紫紅色斑血管瘤,為微血管性的畸形,隨著年齡逐漸擴大、加深顏色,但不會自然消褪;而海綿狀血管瘤(靜脈畸型)及淋巴管畸型也是不會自然消褪,且通常隨時間變化而加劇。
相較一般新生兒血管瘤,張承仁說,複雜型血管腫瘤的病程較長,且可能隨著身體成長而變大,因此每3-6個月需以影像追蹤,並持續搭配藥物治療及復健,如有其中一腳血管瘤生長過速,造成兩腳不等長,走路不平衡,骨盆歪一邊,腰也會酸痛等時,還需要透過手術調整雙腳生長的速度,讓小朋友可以正常上學及活動。
血管瘤7變化快就醫
劉彥麟指出,血管瘤的常見治療方式包括觀察追蹤、藥物治療、雷射治療和手術治療等,治療方式取決於多重因素,因此需結合跨領域的照護經驗與方法,給予病人個別化建議與治療。
居家照護方面,劉彥麟提醒,照顧者或家長應注意皮膚清潔和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以減少感染的風險;若血管瘤出現速度過快、大小或數量明顯增加、局部有潰瘍或出血、出現發燒或局部紅腫熱痛等感染跡象,應該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