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醫藥強化世界工廠!以醫帶商 印尼、馬國潛力大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急轉彎暫緩90天對多國課徵「對等關稅」,生技醫藥行業協會表示,有別於科技業和傳產業早就佈局海外據點,生技業未來也應有世界工廠概念,尤其看好印尼和馬來西亞,「以醫帶商」策略不僅輸出台灣醫療技術,也能帶動醫材、藥品甚至高端設備廠商出海開拓東南亞百億市場。

川普日前揚言下一波將對藥品開徵對等關稅,目的是迫使藥廠重回美國本土生產。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理事長陳建州表示,未來就要看包含關稅的生產總成本哪邊比較低,而且關稅由誰吸收是重點。
陳建州指出,科技業和傳產業早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就積極從中國轉往東協國家佈局第二據點,生技業相對較少,但未來應強化世界工廠概念,台灣客戶由台灣工廠供應,海外客戶由海外工廠供應,加上非洲國家之間、東南南亞國家之間還有關稅同盟。
陳建州進一步說,世界工廠未必都是到當地獨立設廠,因為每個國家都設廠很困難,也可以委託當地製造,一旦局勢變動就轉換合作廠商,他看好東協國家,尤其印尼和馬來西亞,印尼有2.7億人口紅利,市場需求大,消費力也愈來愈好,而且印尼文化較封閉,連藥品都要求清真認證,逼得你只能在當地製造。

馬來西亞部分,陳建州則是看好政商局勢相對其他東南亞國家穩定、土地取得相對便宜、人才不錯雖然人工成本貴一點,「台灣醫療品牌出海、台灣藥品醫材供應、台馬醫療連鎖拓展、台灣醫療東協爭光」,藉由台馬合作醫療服務據點落地,協助台灣醫藥品取得馬來西亞准證,並優先在台馬合作院所使用,台灣醫師可以讓海外醫療輸出變得更有價值。
前馬來西亞檳州行政議員鄧章耀表示,當地醫療市場近年快速成長,吸引了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多國的資本持續進入,特別是檳城已成為醫療旅遊熱點,市場對高品質醫療服務需求日益增加,正是台灣進場的絕佳時機。
馬來西亞生技市場成長迅速,細胞療法和外泌體療法的需求不斷增加,鄧章耀認為,台灣可利用技術優勢,例如《再生醫學法案》通過後的產業成熟發展進入東協市場。台灣在癌症治療及重症轉診上具備競爭力,醫療費用較新加坡及歐美更為實惠,吸引馬來西亞患者來台就醫,將進一步帶動醫療旅遊及科技合作。
清福醫院院長王炯琅分享,過去台灣醫療輸出多停留在「個別技術移轉」,缺乏制度性、系統化的長期經營,他提出「以醫帶商」的策略,主張以醫療服務為平台、以醫院據點為核心,建立系統性輸出模式,結合當地人才培訓與場域示範,不僅輸出台灣醫療技術,也能帶動醫材、藥品甚至高端設備廠商共同出海開拓東南亞百億市場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