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顧天氣!氣象署墾丁雷達站迷彩裝融合景觀 多元應用「猛禽在台遷徙行為」

生活 交通
2024/08/19 15:33
問問 文章

【記者陳怡文/屏東報導】雷達與衛星都是氣象作業上關鍵設施,在劇烈天氣的監測,雷達更勝衛星,台灣首個雷達站可追溯到1966年,未退出聯合國前遭颱風損害嚴重,因此支援台灣一筆經費在花蓮建置氣象雷達站,2002年墾丁雷達站 正式加入觀測,捨棄全白、以迷彩塗裝融合當地景觀,提供台灣海峽南部及巴士海峽即時天氣監測服務,約28.2%的颱風經過所轄海域,後經學者一句「能不能用雷達看鳥?」 ,開啟氣象雷達研究候鳥遷徙的新篇章。

墾丁氣象站捨棄傳統白色天線罩塗成迷彩綠融入墾丁景觀。陳怡文攝
墾丁氣象站捨棄傳統白色天線罩塗成迷彩綠融入墾丁景觀。陳怡文攝
分享 加入好友

交通部長李孟諺今(8/19)早視察墾丁氣象站,中央氣象署副署長馮欽賜進行「氣象雷達監測預警及候鳥生態應用」簡報解說,雷達與衛星都是氣象作業上關鍵設施,但衛星是從高空往下看,通常體現在雲層上半部,雲下的世界無法清楚解析,雷達則從陸地往水平周邊向上掃,可看到清楚的天氣系統降雨結構跟分布,因此,劇烈天氣的監測,雷達更勝於衛星。

雷達的觀測原理是利用打出去的電磁波來偵測大氣中的粒子,是利用電磁波偵測大氣中的降水粒子 (雨、雪、雹等)返回的強度與移動訊號,即時進行大範圍的三度空間觀測,提供降雨強度與風場的資訊;應用包含,例行性降雨監測、劇烈天氣監測、豪大雨預警、颱風風雨監測、降雨量估計,還有洪水、淹水/河川、水位域警,以及土石流/坡地防災預警。 

中央氣象署副署長馮欽賜。陳怡文攝
中央氣象署副署長馮欽賜。陳怡文攝

氣象署的雷達建設可追溯到1966年,台灣還在聯合國時,1963年有一個非常強烈的颱風,造成台灣非常重大的損失,那時聯合國支援了一筆經費,讓台灣可以強化颱風建設,1966年氣象署首座氣象雷達站(花蓮雷達站)啟用,2002年完成4部觀測距離460公里之S波段都卜勒氣象雷達觀測網(花蓮、五分山、墾丁、七股)強化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大範圍雷達範圍涵蓋全台及海域,6分鐘、250公尺掃描;2014年五分山雷達升級為雙偏極化氣象雷達,提供高時空解析度降水觀測資料,齊聲天氣監測分析能力。

氣象署與水利署合作,於2017年至2019年陸續在高雄林園、台中南屯、新北樹林建設3部觀測距離150公里之C波段區域防災降雨雷達觀測網,提升近地表的天氣觀測能力,短時距、高精細(2分鐘、250公尺)都會掃描,屬於都會強化 ;2023年將墾丁、七股、花蓮雷達全面升級為雙偏極化氣象雷達。

雙偏極化雷達提供更多樣性的觀測參數,可區分大氣中的雨、雪或冰雹,提升定量降雨估計的準確度,強化對劇烈天氣的監測及災防預警。天線罩為何要白色? 馮欽賜也說,白色會全反光、反射,可以吸收最少的熱,曝曬降低。

交通部長李孟諺今早視察墾丁雷達站。陳怡文攝
交通部長李孟諺今早視察墾丁雷達站。陳怡文攝
廣告

而墾丁雷達站2002年正式加入觀測,為融合環境景觀,迷彩綠的天線罩成為氣象署獨具特色的一座雷達,提供臺灣海峽南部及巴士海峽即時天氣監測服務,約28.2%的颱風經過所轄海域;建站不久,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孫元勳教授恰巧來站拜訪,詢問「能不能用雷達看鳥?」 於是,開啟了氣象雷達研究候鳥遷徙的新篇章。

每年10月,灰面鵟鷹由北往南過境台灣,集結於滿州山區,隔年4月,彰化八卦山區變成熱門的賞鷹平台,因正值清明節,有「國慶鳥」封號的灰面鵟鷹又變身為 「清明鳥」。2006年利用氣象署的墾丁及七股兩座雷達,分析2005年灰面鵟鷹春季北返的過境行為,得出過境台灣地區三條主要路線,沿嘉南平原北上(48.89%)、沿中央山脈西緣北上(43.29%) 、沿台灣海峽北返(6.28%) ,八卦山賞鷹點大約掌握33.16 %的遷徙族群。

雙偏極化氣象雷達網可以精確辨識降水回波與生物回波(如鳥類與昆蟲),再加入人工智慧功能,這對更全面性了解猛禽在台灣地區的遷徙行為將可能是新契機,也為氣象資料的多元應用開闢了新方向。 

墾丁雷達站迷彩綠的天線罩成為氣象署獨具特色的一座雷達。陳怡文攝
墾丁雷達站迷彩綠的天線罩成為氣象署獨具特色的一座雷達。陳怡文攝

知新聞 Line 官方帳號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下載《知新聞》APP!免費兌換「總裁牛肉麵」美味小菜
# 交通 # 墾丁 # 氣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