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預防中風復發有撇步!「三風穴」天天按 促進血液循環

生活 醫藥
2025/04/18 15:04
林芳如 文章
分享 分享 連結 APP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資深藝人廖峻第三度中風,目前仍在加護病房。台灣曾有研究追蹤三萬多名缺血性中風患者,發現藥物治療的同時接受針灸,中風再發風險降低,針對中風後恢復期的病患,中醫師建議可自我按摩拍打風市穴、風池穴與風門穴,促進血液循環,甚至有助預防中風再發。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枕骨下緣,兩側髮際旁凹陷處。林芳如攝 zoomin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枕骨下緣,兩側髮際旁凹陷處。林芳如攝

中風患者接受針灸降12%復發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林舜穀指出,台灣2015年曾發表一篇研究於《Medicine》期刊,該研究分析三萬多名首次缺血性中風患者,透過全民健保資料追蹤長達10年,結果發現,有接受針灸治療的病人,其中風再發風險比未接受針灸者低了約12%,若患者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也進行針灸,再發風險最低,顯示針灸與西醫治療可能有加成效果。

林舜穀說,雖然目前尚無隨機對照試驗能完全證實針灸的預防效果,但研究團隊認為,針灸屬於低風險、低成本的輔助療法,值得進一步探索其在中風二次預防中的潛力。

按壓風市穴對於中風後下肢無力、步態不穩有幫助。林舜穀提供 zoomin
按壓風市穴對於中風後下肢無力、步態不穩有幫助。林舜穀提供

風市穴改善下肢無力、步態不穩

針對中風後恢復期的病患,林舜穀建議適當刺激三個穴位來促進血液循環,可能有助於預防中風再發。一、風市穴(足少陽膽經),風市穴位於大腿外側,當站立自然垂手時,中指指尖所及處即是風市穴。風市穴主治下肢痿痺、肢體麻木不仁,按壓此穴對於中風後下肢無力、步態不穩有幫助。

按摩風市穴方式:1.坐著或躺下,找到大腿外側風市位置。2.用手指或拳頭輕輕敲打,或以手掌根部按壓揉動,每次約3~5分鐘,以局部微熱、酸脹為宜。3.每日可進行1~2次,早晚各一次效果最佳。

風池穴對改善頭暈、視線模糊、頸肩僵硬、中風後語言不清或吞嚥困難等有幫助。林舜穀提供 zoomin
風池穴對改善頭暈、視線模糊、頸肩僵硬、中風後語言不清或吞嚥困難等有幫助。林舜穀提供

風池穴改善頭暈、視線模糊

二、風池穴(足少陽膽經),風池穴位於後頸部,枕骨下緣,兩側髮際旁凹陷處,即耳後乳突與頸椎中間的凹陷。林舜穀說,風池為清頭醒腦、疏風通絡要穴,對改善頭暈、視線模糊、頸肩僵硬、中風後語言不清或吞嚥困難等有幫助。

按摩風池穴方式:1.用雙手拇指輕按風池穴,其餘四指固定頭部。2.以打圈方式揉按約1~3分鐘,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3.拍打法則可用指節輕敲穴位,每次1~2分鐘,每日進行2次,尤其早晨起床後效果更佳。

風門穴常用於治療感冒、咳嗽,但對於中風後免疫力低下與體表循環不良者也有幫助。林舜穀提供 zoomin
風門穴常用於治療感冒、咳嗽,但對於中風後免疫力低下與體表循環不良者也有幫助。林舜穀提供

風門穴提高免疫力、促進循環

三、風門穴(足太陽膀胱經),風門穴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約兩指幅),左右各一。林舜穀指出,風門穴有疏風解表、活血通絡的作用,常用於治療感冒、咳嗽,但對於中風後免疫力低下與體表循環不良者也有幫助。

按摩風門穴方式:1.可請家人協助,用手指指腹按壓穴位,每邊各按摩1~2分鐘。2.亦可使用刮痧板或按摩棒輕推刮,順著脊柱兩側自上而下。3.或以掌根輕拍兩側背部,刺激該區氣血流通,促進免疫與自律神經調節。

林舜穀表示,對於像廖峻這樣反覆中風的患者,上述研究提供了另一種治療方向,面對中風這個沉重的健康威脅,結合中西醫的多元治療,也許能開啟更穩健的康復之路。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 中風 # 廖峻 # 風市穴 # 針灸 # 風池穴 # 風門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