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掃墓「搖擺蚊」飛入眼卡3天 取出還在振翅!罕見誘發蜂窩性組織炎
【記者古和純/高雄報導】清明掃墓節即將到來,若墳墓靠近水田或池塘邊,打掃時浸水的金桶與香爐等容器,常會引起搖擺蚊擾動,一不小心接觸後還會引起皮膚過敏、鼻炎或結膜炎等病症;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洪啟庭近日治療一名58歲的女病患,眼部滲入搖擺蚊,還在眼中存活三天之久,誘發眼眶蜂窩性組織炎。

洪啟庭醫師指出,這名58歲女病患自述近日前往掃墓,她一邊除草一邊清洗周遭積水的寶特瓶與鐵鋁罐時,就發現有蚊蟲或異物跑進眼睛,雖當下沒有不舒服,但三天後左眼不僅腫脹疼痛,甚至完全打不開,同時合併異物感與流淚,因此趕緊就醫看診。
經門診檢查,洪啟庭發現她左眼眶紅腫熱痛,眼瞼嚴重下垂,必須點完麻藥後,女病患才能勉強撐起眼皮,而她左眼的最佳矯正視力僅剩0.5,同時出現結膜水腫與充血,也有毒性角膜水腫等症狀。

而正當醫師翻開她左眼上皮,欲清除上結膜穹窿深處一些小砂礫與雜屑,居然發現有兩隻蚊子居然夾雜在內,更令人驚訝的是,靠內側的蚊子還是活的,甚至牠撥動身體,還想振翅飛翔,當下被醫師立即移除。
洪啟庭之後將移除的蚊蟲拍照化驗,並向台大昆蟲系教授蕭旭峰查證,確認該蚊蟲為一種搖擺蚊,也就是傍晚纏繞在人們頭頂飛來飛去的蚊蟲。
洪啟庭診斷該女病患眼部的急症,為昆蟲異物引起的左眼眶蜂窩性組織炎,後續給予消炎與抗生素眼藥水與藥膏,再投與口服抗生素後,經密切觀察數日,所幸該女病患的症狀逐漸恢復,發炎與視力也都逐步獲得改善。

「搖擺蚊,是一種不咬人的蚊子。」洪啟庭指出,牠的一生僅僅只有28天左右,並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從沙漠到北極,從高山到海洋,從熱帶到寒帶均可見其蹤跡,目前已知有超過10000種,據悉,這類搖擺蚊的成蟲,白天常躲藏在樹叢等陰暗潮濕地方,到了傍晚才開始活動,且成蟲也存在於戶外廢棄的帆布、寶特瓶、盆栽、浴缸、水族箱、甚至樹洞,就連室內的浴室、廚房、冷氣滴水區等潮濕處,也可發現牠的蹤跡。
至於幼蟲的棲息地,包括淡水與鹹水、靜止及流動的水域,如海洋、湖泊、坑塘、沼澤、溪流、瀑布、水庫、灌溉溝渠,尤以潮間帶區域更是理想繁殖地。
由於無論是成蟲或是幼蟲,體內均富含血紅素,在低氧與高鹽份的氧化壓力環境下,依然能夠存活,因此可以抵抗惡劣環境,洪啟庭表示,以卡在本案女病患眼部的成蟲來說,即使眼部沒有供應牠養分,依然能依附存活至少三天以上。

洪啟庭表示,搖擺蚊群體主要由雄性組成,雌性則在交配後,會迅速返回水域產卵,數天內即可孵化,搖擺蚊有個極為特殊的生活行為,即是在傍晚時分,會有大量的群聚移動,常見盤旋於人類頭部附近。
另外,深色物體也容易吸引搖擺蚊的注意,因此國人黑色的髮色,常成為搖擺蚊首選聚集的目標之一;而幼蟲棲息的水域,也是傳染霍亂的源頭,搖擺蚊偏好聚集靜止或流速較慢的水體附近,此區域的清潔格外重要,至於傍晚時分穿戴淡色衣服與帽子,也會降低搖擺蚊的滋擾。
洪啟庭提醒,傍晚應避免在光源下逗留,特別是戶外燈光明亮處或路燈下,因為蚊蟲有強烈的趨光性,而搖擺蚊雖不會叮咬人體,但仍會引發身心不適,並影響駕駛視力,易發生車禍;此外民眾若接觸到成蟲後,部分特殊體質者,會出現急性過敏反應,如皮膚紅腫、瘙癢、鼻炎或結膜炎,至於本案女病患,則是出現嚴重病症,引發眼眶蜂窩性組織炎、吞嚥困難,甚至致命的氣喘。
洪啟庭呼籲,清明假節過後,逐漸進入蚊蟲活躍季節,民眾從事踏青或登山、露營活動時,一旦異物入眼,應該立刻就醫,不要急於搓揉眼部;此外應徹底清除孳生源,方能更有效減少蚊蟲襲擊與疾病之發生。
推薦新聞 謝宜容貪污遭起訴!挪公款送禮、圖利廠商 涉霸凌害命不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