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醫學中心356人等床!急診塞爆逼出5大改革 邱泰源:編66.85億鼓勵護理留任
【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春節以來全台醫院急診塞爆,台灣急診醫學會罕見在網路社群發文,強調醫療院所急診壅塞情況「已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呼籲政府機關正視,行政院長卓榮泰下令衛福部對外說清楚,衛福部今(2/24)下午3時許召開記者會,部長邱泰源列3大肇因,也曝光3大短期、2大中長程改革方向。

全台急診壅塞,一床難求,有胃腸穿孔患者要進ICU加護病房卻等不到床,只好從高雄一路向北找「床」,好不容易在雲林找到病床,成功轉至成大附設醫院斗六分院,不過患者術後仍因敗血症休克、搶救不治;另外,醫護人員不足被操翻,就有護理師連上16小時的班,根本是用生命在工作。
根據各醫學中心急診即時資訊,截至今下午2時許「等候住院人數」,台大74人、台北榮總34人、新光醫院27人、三總21人、馬偕79人、林口長庚121人。

衛福部長邱泰源今記者會上說明,3大壅塞原因,一、今年春節假期長達9天,比較長,二、寒流來襲,急性傳染病及天候因素,導致急診病患增加,三、護理人力因素,致病房量能減少。
針對近日醫院壅塞造成醫護人員工作負荷過重,邱泰源說,衛福部已於2月8日、2月13日及2月24日召開3場會議,並積極制定短期三大強化因應策略,及中長程二大改革方向。
衛福部三大短期因應策略為,一、醫學中心強化院內病床調度,二、加強區域醫院聯防機制,三、強化民眾分級就醫資訊。兩大改革方向為強化護理人力整備及鼓勵醫院投入急重症,研議健保調整給付。
針對中長期人力問題,自2024年3月1日起公告實施醫院三班護病比制度,依行政院核定護理人力12項策略計畫獎勵醫院增聘護理人力減輕負擔。

醫院三班護病比近3個月執行現況:醫學中心整體達標37%~59%、區域醫院整體達標 37%~49%、地區醫院約85%~94%,其中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未能達標的主因是夜班標準未達。114 年已編列公務預算約66.85億元,持續醫院護理人力留任。
衛福部今年新增與地方衛生局同步建立各縣市醫院護理人力異動與病床調整自主通報,以協力醫院做必要應變。另為增加病床調度機制,自2025年2月13日至3月15日,健保署提供特殊病床彈性調整為一般病床之給付,以增加病床調度機制;為鼓勵醫院投入急重症,研議健保調整給付。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補充,今天再度開會的重點,是因為最近又開始冷,疫情因素預期大概3月初會慢慢降下來,醫學中心、區醫院、基層醫療院所、急診醫學會有幾個共識,現在平均每日來診量大概25,000人左右,去年之前一整年平日大概18,000人左右,來診量相對高,才會有今天希望各層級的醫院能夠協助,短期3大因應措施,更重要還是中長程方向。
劉越萍也曝光,急診待床狀況,2/10以後超過100床的前5名:林口長庚138床、高雄長庚108床、台大106床、永康奇美102床、高醫100床,到2/24只剩下1家,林口長庚152床,醫院端很努力處理這件事。

衛福部政務次長林靜儀帶領這三次討論會議,林靜儀表示,以各急救責任區來看,在區域跟地區醫院的待床狀況比較不嚴重,是否能在救護車運送過程中,病患可以接受我們的調度,請衛生局來協助調度。
林靜儀說明,上一次會議中,是否有一些特殊病床彈性作為一般病床的調度,今天開會有跟醫院再度確認這個機制,健保署也會配合,但衛生局告知,目前還沒有接收到醫院提出這樣的需求。
林靜儀強調,進到這些壅塞的醫院要在下轉,所花的精神跟力量非常辛苦,根據統計資料,急診五級檢傷中,一級(復甦急救)跟二級(危急)狀況在這些壅塞醫院占3成,另外7成屬於比較沒有這麼急迫的個案,而從這次的狀況,提醒大家落實分級醫療是我們下一步、更長遠來保障緊急急迫病人需求非常重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