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辯論3|甘崇緯稱核三廠「劣跡斑斑」 若爆戰爭有3大風險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核三公投即將到來,中選會今下午舉行第3場辯論會,中選會委員陳月端擔任主持人,正反方代表分別為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與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

甘崇緯發言強調,核三廠並非新型第四代反應爐,更不是近年熱門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而是自1978年動工、1984年商轉、運轉已達40年的老舊第二代反應爐。
甘崇緯直言,核三廠並非偶爾出問題,而是「劣跡斑斑」。1985年1號機商轉不到一年,就因設計缺陷導致氫氣洩漏並引發火災,停機長達1年1個月;1993年大修時,過濾系統故障排出輻射廢水,最終挖出247桶污染海沙;2001年則發生嚴重的「3A事故」。
甘崇緯指出,2001年事故中,配電盤燒毀導致全廠外部電源中斷,兩部緊急柴油發電機也供電失敗,電廠陷入全黑2小時,最後靠從地下室找出的第五台柴油發電機才避免核災,情況與日本福島核災「冷卻系統失效、爐心熔毀」的風險相似。
反方提三點「戰爭時核電廠存在高風險」
甘崇緯強調,戰爭期間核電廠存在三大風險:
首先,若中國封鎖台灣海空運,出口型產業將停產,用電量自然下降,平時數據難以推算戰時能源需求。
其次,核電廠即使未被直接攻擊,輸配電系統若受破壞也將癱瘓供電,烏俄戰爭中扎波羅熱6座核機組至今都停機冷卻,反而顯示再生能源與韌性電網才是關鍵。
第三,扎波羅熱核電廠戰時曾四條聯外電線全斷,只能靠柴油發電機維持5至14天,甚至被俄軍部署重砲,成為軍事基地,這顯示核電在戰爭時是巨大風險,而非能源保障。

甘崇緯籲發展再生能源與韌性電網才是解方
他呼籲,台灣應加速發展再生能源、推動特高壓電纜地下化,建立靈活且可持續的能源供應體系,「不要再用戰爭時的能源安全和核電來恐嚇台灣民眾,比起依賴大型集中能源,彈性多元化才是首要考量。」
甘崇緯說,花5年時間、投入數千億元,去賭一座老舊且錯誤選址、戰爭中仍有風險的核電廠,是否值得?「要做能源豪賭,還是選擇真正有未來性的能源?答案應該很清楚。」
台灣應加速發展再生能源、推動特高壓電纜地下化,建立靈活且可持續的能源供應體系,「不要再用戰爭時的能源安全和核電來恐嚇台灣民眾,比起依賴大型集中能源,彈性多元化才是首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