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聯手桃園醫院 打造「IoT洗手監測系統」盼降低感染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身為科技島的台灣,再度展現以科技守護健康的實力。在醫療體系中,醫護人員的手部衛生是防止院內感染、守護病人安全的第一道防線。為此,國家衛生研究院與桃園醫院聯手,開發一套以物聯網(IoT)技術打造的「手部衛生行為監測系統」;經過一年的臨床驗證,證實能以72%的準確率自動監測醫護行為,未來將朝技術升級與擴大應用發展,盼能實質降低感染率,提升病人安全。

世界衛生組織(WHO)《手部衛生指引》指出,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是影響病人最常見的醫療問題,如病情惡化、延長住院時間、提高失能率及死亡率,不但增加人員及醫療系統的經濟負擔,也是許多病人預後復原不良的根本原因。
桃園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林宜君說,導致不良的手部衛生習慣的因素,包括醫護人員的個人及專業特質、病房類型、工作負荷、水溫、肥皂及消毒用品的可及性、緊急介入情況、人力不足、和擁擠及管理措施等。
但在繁忙的醫療現場,直接觀測醫護人員的洗手行為是不符效益的作法,人為監視需要訓練專業人力,又無法24小時無間斷執行,受監視的人員也會受霍桑效應的影響改變行為模式,干擾醫護人員進行醫療行為。

霍桑效應可能干擾洗手遵從度
此外,受監視的人員也會因「霍桑效應」而改變行為模式,干擾醫療行為。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解釋,所謂霍桑效應,就是指當督察人員在場時,臨床人員會特別認真洗手,但監督者一旦離開,行為可能就恢復原狀,導致數據失真。
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廖倫德解釋,為避免干擾流程,研究團隊將WHO的洗手五時機簡化,並採用物聯網技術判別醫護行為。
他進一步說明,這套系統的核心是「被動式感測」,人員僅須配戴藍牙追蹤器,無須主動刷卡,系統便能透過壓力與超音波感測器量測洗手時間,設計未使用攝影機,在確保隱私的前提下,將數據上傳雲端即時分析。廖倫德強調,在加護病房的實測中,準確率可達72%。
研究獲期刊肯定 醫:代表議題需被重視
廖倫德說,手部衛生監測系統能透過主動監測、自動計算遵從率及正確率、無需耗費大量人力資源即可長期偵測了解醫護人員的手部衛生表現,並且可以克服直接觀察的缺點、快速應用到各個不同的醫療場域。
林宜君補充,這項研究是一個重要的開端,雖然加護病房的儀器干擾讓系統未完全達到理想目標,但研究成果仍獲國際期刊肯定,代表這個議題確實需要被重視。
廖倫德表示,此系統架構具高度可擴展性,可依不同院所需求快速部署。未來將持續針對藍牙訊號干擾進行客製化校正,以進一步提升準確率,期望能將此技術推廣應用,為台灣的智慧醫療照護發展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