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ETF亂象!「血汗責任額」黑幕曝 中信每人每檔責任額700萬居冠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 】券商營業員在網路號召「終結IPO暴力制度」,發起一人一信向金管會檢舉,金管會昨天證實收到上百封檢舉函,涵蓋20家金融機構,網友13日公布台灣IPO與ETF募集的「血汗責任額」黑幕,調查報告指出,近期4月單檔每人最高責任額是中信的700萬。

血汗券商高層剝削獎金
金管會表示收到的檢舉信包含10家券商、9家投信、1家銀行。根據基層業員與理專提供資訊,網站上揭露近期3家券商募集IPO的責任額,中信00983+00984,募集期間4/21~25,每人的責任額為700萬。5月群益募集00982A責任額300萬,富邦00981A責任額為100萬。
也有更血汗沒獎金的案例,某位去年從富邦金控退休的營業員告訴《知新聞》,「IPO很誇張,基層的我們只有責任額、沒獎金,去年推3檔一堆客戶買,結果都沒獎金,沒奬金就算了,一個月來2到3檔,一些利潤都是上層拿走,我們只有壓力跟責任額!」
回單潛規則大升7~9倍
此波自發運動自5月9日先在Line群組發燒蔓延,並向金管會、勞動部檢舉,5/12媒體開始跟進報導,社群成員已擴大超過3000人,報告指出,責任額制度已從銷售激勵機制異化為不合理的業績壓力,「回單」機制進一步扭曲了市場機制。
投信公司為擴大ETF募集規模,與券商通路之間形成「回單」的潛規則:券商每協助募集1億元,投信承諾提供7~9億元的下單量,比例已從過去的2~3倍大幅上升至7~9倍,形成市場扭曲。券商總公司獲得「回單」好處,但壓力層層下傳至基層營業員。

底薪3萬扛6千萬業績 5天問20次KPI
多名營業員曝露底薪與責任額的驚人落差,「底薪3萬卻要扛6千萬淨業績」,引發熱議。調查顯示,責任額天花板持續上升,從2024年平均每檔300萬,翻倍至2025年單檔700萬;且募集期縮短,從月度指標變為5~7天的短期衝刺。此外,產品頻率加速,2025年4~5月間,同一營業員被要求同時銷售5~10檔不同產品。
不合理的制度對營業員造成3大的影響:一是不合理的業績壓力, 即使市場環境惡化,責任額標準仍未調整。募集時間壓縮,「照三餐問數字」,5天內被問KPI達20次。第二是自掏腰包風險:營業員被迫自掏腰包購買ETF,金額最高達600萬元。家庭財務壓力巨大,引發嚴重心理負擔。
第三是職場霸凌:未達標者遭公開羞辱、獎金威脅(「不達標一根毛都沒有」)、客戶資源控制、工時剝削與休假剝奪。社群成員化名「元富花花」坦白:「我這次IPO自掏腰包了600萬,我問心無愧。」

4月股災投資人質押ETF被斷頭
責任額制度可能導致違反多項金融與勞動法規,造成多重法律問題,理專銷售產品並未遵循KYC(認識客戶)原則,忽略客戶風險承受能力,也沒有遵守KYP(了解商品)原則,未充分說明產品風險。
這樣的扭曲制度讓投資人可能被推銷不符合風險的ETF產品,有投資人被鼓勵以ETF質押放大槓桿,增加投資風險,4月初全球股災期間,多位投資人因ETF質押而遭斷頭。投資決策基於業務推銷而非理性分析,導致不當風險暴露,可能影響長期財務規劃。
大戶投資人認為,若要做到回單比例7~9倍,ETF就必須沒有必要的大量換股,ETF產生股票交易手續費及證交稅等費用由投資人承擔,相當不合理,投信推ETF應由投信出行銷費,反而由投資人間接承擔。
針對ETF IPO近期亂象,永豐金證總經理張李彰隆今天出席「股東禮品卡」記者會受訪表示:「我有點訝異!為何這件事情會燒起來?」券商本來就是通路之一,沒有太跳tone(突兀),只是你管理業務員的力道,是管理上問題,不是可以不可以的問題。
他覺得是各家管理的問題,以券商角色幫助投信募集產品本來就是必然的事情,問題是各家券商怎樣去執行這樣的工作?以永豐而言,沒有額度要求的問題,所謂的配額沒有罰則。
他說,「我們是辦競賽、排名,達成給你更多的獎金,不認為我們公司同仁看待這件事情有這麼大壓力,達成我們是以鼓勵的方式,沒達到也沒有有罰則。」
更新:16:27(新增永豐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