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前夕困關稅瓶頸!賴清德大談川普4意圖 盼從談判找到機會
【記者施智齡/台北報導】總統賴清德上任將滿一周年,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風暴,台美談判結果將被全民檢視、打分數。賴接受日媒專訪歸納川普新政背後4個意圖,並表示,台積電赴美投資,與關稅無關,如果美國對台採取《232條款》措施,反而不利台灣半導體產業、資通訊產業到美國投資,我方將會跟美國清楚說明這部分。

賴清德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相關內容於今天刊出。針對川普政府「對等關稅」政策、可能對半導體課稅,賴清德表示,川普上任後,他一直很注意川普及其幕僚接受採訪的內容,他歸納川普新政的四個意圖,第一,美國想要解決財政問題,美國GDP一年約29兆美金,國債36兆、占GDP約124%,而美國歲出超過6.5兆,歲入約4.5兆餘元,每年有近2兆美元的赤字,占GDP近7%。
賴說,美國每年要支付的利息近1.2兆美元,比國防預算一年1兆美元還要多,超過GDP的3%。還有85%的美國人民希望能減稅,大概需要5千億到1兆美元,因此川普的第一個意圖是要解決財政問題。
賴清德續指,第二,美國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認為必須要再工業化,如果沒有辦法再工業化,美國當前的工業實力跟中國相比有落差;第三,在全球智慧化時代,川普想要帶領國家成為人工智慧的世界中心;第四,川普想要確保世界和平,不再發生戰爭。賴認為,這四面向為美國的意圖,遂川普才提高關稅、要求貿易國多買美國貨品、要求友盟國家到美國投資,藉此達成目標。
川普在解放日宣布對美方貿易逆差國加徵稅率不等的對等關稅,其中,台灣被加徵「32%」。賴清德說,32%對台灣來說是非常嚴重的挑戰,台灣嚴肅面對,並不是採取對抗,而是透過談判來降低關稅;台灣也同意要採購、投資、解決非關稅貿易障礙及洗產地的問題,以確實減少台美雙方的貿易逆差。
賴說,當然,台灣也希望藉這次的談判,從挑戰中找到機會。第一,希望從零關稅開始談起,尋求機會洽簽台美雙邊貿易協定;第二,希望藉由投資來幫助美國再工業化,及成為人工智慧的世界中心,同時讓台灣產業能升級、轉型,也讓台灣產業進一步融入美國經濟結構,確保台灣長期發展。
賴清德強調,台灣的國家產業戰略是「立足台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從過去西進、南向,到轉北邊與日本合作,現在,東拓到北美洲投資的時機也應該到了。他強調,政府確保國家利益及產業的生存發展,不犧牲任何一個產業,並期待藉這個談判,台灣去美國投資,能促成台美雙邊貿易進一步深化。
賴清德坦言,美國的對等關稅會對台灣產業造成衝擊,所以政府已經提出對於產業的照顧支持計畫,總金額高達930億台幣。另外,針對台灣長期發展的其他需求,提出特別預算,金額4100億,包括支持產業、安定就業、照顧民生、強化韌性這四個目標,行政院院會已通過,並送到立法院審議。
談及晶片關稅,賴清德說,台積電基於顧客要求,已承諾要去美國投資,相信台積電的產業鏈也會跟著過去,這些都是具體的行動,與關稅無關。如果美國對台灣採取《232條款》措施,對晶片或相關產業課徵關稅的話,反而不利台灣半導體產業或資通訊產業到美國投資,這部分未來都會跟美國清楚說明。
賴清德提到,台灣銷往美國的貨品中有兩大類,第一類是資通訊產品、第二類是電子零組件,占台灣銷往美國貨品的65.4%。這些都是美國需要的東西,並非杯子、桌子或床墊這種最終財,台灣賣給美國的都是像NVIDIA、AMD、Amazon、Google、Apple這些美國人工智慧設計公司所需要的。
賴表示,政府會讓美國清楚知道,台灣賣的不是終端商品,而是美國未來要再工業化、成為人工智慧世界中心所需要的科技產品。此外,台灣也願意增加國防預算和軍事採購,台灣有決心保護自己,也有強烈意願與友盟國家合作,確保區域和平穩定,這點也是川普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