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測驗|歷史著重經濟、戰爭 貿易與關稅入題!考驗閱讀能力
【記者王良博/台北報導】114學年度分科測驗7/11、7/12舉行,今(12)日上午歷史已經考完。補教老師認為,歷史試題中間偏難,但各地區、各時期都有出題,尤其經濟史、戰爭史是出題重點,出現清代台灣港口貿易與關稅、歐洲中世紀軍事史、抗日戰爭等主題。補教老師強調,歷史試題仍相當考驗閱讀能力,閱讀不佳的考生會很吃力。

分科測驗昨天及今天舉行,針對歷史試題,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全中教)試題評論教師表示,歷史試題取材多元,難易適中,具鑑別度,尤其族群議題多,不過有降低文言文閱讀負擔。
全中教試題評論教師強調,解題需有基本學科專業知識外,且需運用統整能力。

全中教試題評論教師也說,歷史試題選擇題方面,台灣史中間偏易,有結合原住民加分的時事議題,而多元族群與其他議題結合,女權議題和藝術史能結合選修,命題分布平均,至於飲食史、棒球,則屬於生活化的議題。
至於歷史混合題或非選擇題方面,全中教試題評論教師認為,思考層次較高,需詳讀內文。

得勝者文教今天也舉行解題記者會,歷史補教老師馮敬之表示,歷史試題中間偏難,若閱讀能力不佳會很吃力,但出得很精彩,也很全面,台灣史、東亞史、世界史,以及各時期的題目都有出題,且符合108課綱走向,是非常棒的考題。
馮敬之說,歷史試題包含性別、伊斯蘭、原住民、人群移動等題目都有出現,例如第14題考伊斯蘭教義,第20題考原住民自治概念、第25到26題用日治時期,考原住民跟漢人的關係,性別則有第18題考史學方法、第33題考婦女在法國大革命參與的重要性跟意義。

另外,馮敬之指出,歷史試題有許多經濟題,像是第10題用銅錢考北宋的國際關係,第27到28題是經濟作物棉花相關,要解讀資料,第35到37題是考淡水港的貿易,要知道時代背景,並具備良好閱讀能力才能作答,是出得很好的題目。他笑稱,經濟題較多,不知道是否跟美國總統川普祭出高關稅政策有關。
此外,馮敬之提到,歷史試題戰爭史題目比往年增加許多,歐洲中世紀軍事史、抗日戰爭等均有入題。

他特別提到,第6題有爭議,該題提供四川某段時間內5年的每年死亡率,圖中可見死亡率上升又下降的趨勢,要求考生選出符合此現象的期間,解題老師們有不同意見,有些人認為是抗日戰爭時期,理由是四川是抗日戰爭期間的大後方,也經歷過重慶大轟炸、是日軍攻擊重點。
另有一些解題老師認為,應是中共大躍進期間,因為1959到1961年是三年大飢荒時期,符合圖表中有3年死亡率特別高的現象,不過,課本中對於大躍進時期是從1958年開始,題目選項卻描述為1957年開始,可能讓考生猶豫,但可以解釋為1957年是大躍進前期。

他也談到,第19題較為特別,該題談到某國軍隊組成多元,有挪威裔、捷克裔等族群,卻有共同國家認同,詢問考生是哪個時期的哪一國家軍隊,此類題目多年前大考出現過,直覺答案是一戰時期的奧匈軍隊,但細看題目描述,「裔」指的是後代,且奧匈帝國有無共同的國家認同很具爭議,因此答案應為二戰期間的美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