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綠能2|台灣首座!清水地熱電廠不只煮蛋 7億投資揭示「億級」高門檻
【記者吳珍儀/台北報導】位於宜蘭大同鄉的清水地熱公園,假日常吸引大批遊客前來泡湯、煮溫泉蛋,但你可能不知道,公園後方有座佔地7公頃的清水電廠,它是全台首座地熱發電廠,裝置容量4.2MW,可提供宜蘭大同、三星鄉約1萬戶家庭用電,雖然看似不多,但在政府積極推動二次能源轉型下,地熱是被看好的明日之星,也讓清水地熱電廠的發展受到期待。
地熱佔整體能源發電比重相當低
清水地熱發電廠早在1981年就開始運轉,是台灣首座地熱發電廠,之後因為地熱井結垢阻塞,管線鏽蝕,於1993年11月關廠。
2002年起政府重新探勘、評估修復地熱井,2016年宜蘭縣政府依據「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進行招商,於2017年7月14日與宜元公司簽約,2021年10月27日完成台灣近30年來第一座第一型4.2MW地熱電廠。
目前地熱能源與其他再生能源相比,佔比仍相當低,清水地熱電廠課長吳承穎坦言,「佔整體發電不到1%」,他說,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因為政策支持,業者投入相對較有誘因,大家都很用力衝產能,所以再生能源中以太陽光電和風電配比較高,地熱則是最近才重新被提及。
對於地熱未來佔再生能源比重?吳承穎認為,當發展地熱時,其他再生能源也會同步提升,但未來地熱的確有成長空間,「希望可以佔到再生能源10%左右」。
地熱相較其他能源投資門檻較高
吳承穎指出,根據中研院預估台灣地下的熱能,至少可以開發出6GW的裝置容量,幾乎就2座核電廠那麼多了,如果可以全部順利開發,佔台灣總發電量10%應該沒有問題,但技術和資金門檻是兩大關鍵。
他說,地熱不像太陽光電電板,只要3、40萬就能加入太陽光電行列,且數年之後還可回收電板,地熱行業要進來起碼至少要1億以上資金,只有大財團和大開發商,比較有機會投入,他也舉例,像是清水地熱電廠就已投入逾7億元。
目前清水地熱廠隸屬宜元公司,由民間資金和技術加上國家的土地,類似BOT(興建營運轉移)加ROT(修建營運轉移)案,也就是國家開放土地使用權,將以前土地上還有利用價值的舊設備盤點後,經由公開招標,讓廠商進來投資,「所以理論上是一個民間公司」,得到標案BOT的開發權,剩下就是公司本身自己要砸錢蓋電廠,技術方面也自己解決。
政府二次能源轉型鎖定地熱和小水力發電
在政府推動二次能源轉型下,地熱、小水力發電成為下階段多元綠能目標,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過去已經針對地熱資源進行研究,並選定10個地點,其中4地已經展開探勘,上個月也在宜蘭員山開鑽首座深層型地熱探測井。
至於地熱能源如何開發?吳承穎解釋,每處案場的開發過程不會一步到位,都依照流程進行,首先會找到地熱田,第一期會先設置先導型電廠,先導型電廠都是屬於個位數MW(百萬瓦)等級,甚至只有幾百KW(千瓦)級的;設置先導型電廠後,將地下熱水抽出來檢驗它的壓力、溫度及水質如何?會不會對基礎造成損害等。
接著先導型電廠至少營運1年,再規劃下期較大的開發,第一期如果案場狀況不錯,認為地下還有很多熱能開發潛力,第二期規劃則會有10MW的程度,之後可能再以10倍甚至百100倍發展,規模「就是一個級距、一個級距的跨過」。
地熱投資屬於規模經濟
等確定熱源非常穩定時,要投下去的資金也會呈10倍級距以上擴展。吳承穎說,地熱電廠跟所有電廠特性一樣,屬於規模經濟,當規模做越大,成本可以壓越低,可以賣出的電也越多,投資的資金才可能回收。
他指出,若以郭智輝所說,台灣有10處地熱要開發,4處已動工,等同於4個MW級的最前期開發階段,大概可以到20MW,可能只到目標量一半,「台灣整體地熱發展距離目標還有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