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熱血男意外救自己!40年首度捐血失敗 幸運早期發現血癌

生活 醫藥
2025/01/22 10:17
林芳如 文章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61歲熱衷公益的陳先生自1981年起捐了第一袋血後,40年來每兩週捐一次血小板從未間斷,至今已捐出超過七百袋血液,沒想到這個習慣救了他,極早期發現自身血液異常,去年首次因為血紅素不足而無法捐血,原以為是太過疲勞,調整作息幾天後血紅素仍無法回升,進一步檢查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分享 連結 下載App
陳先生骨髓移植成功與趙有誠院長(左)、高偉堯主任(右)一同切下象徵重生的蛋糕。台北慈濟提供 zoomin
陳先生骨髓移植成功與趙有誠院長(左)、高偉堯主任(右)一同切下象徵重生的蛋糕。台北慈濟提供

陳先生儘管11年前到中國大陸深圳發展,仍維持捐血習慣,在當地創建「熱血跑團」,號召在地人響應捐血,身體相當健康。去年是他40年來第一次因為血紅素不足而無法捐血,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經過七個月的化療,病情一度穩定,但返回中國8個月後復發,更曾因嚴重的化療併發症住進加護病房。

為了根除癌細胞,台北慈濟醫院血液科主任高偉堯替陳先申請配對骨髓幹細胞,幸運地在日前接受骨髓移殖,順利出院。陳先生從鬼門關歷劫重生,向來正向樂觀的他說:「六十歲前,我投入健康公益,捐了超過七百袋血;六十歲後,在罹癌的一年內就用掉一百多袋血液,往後餘生,我將用自己的經歷告訴社會大眾捐血的重要。」

高偉堯主任到病房探視陳先生。台北慈濟提供 zoomin
高偉堯主任到病房探視陳先生。台北慈濟提供

血癌又稱為「白血病」,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血癌又可分為骨髓性、淋巴性兩種,前者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約3-5人,且是發生率最高的成人血癌;後者則是發生在小孩居多。骨髓是人體的造血器官,當骨髓癌變,不成熟的白血球過度增生,影響人體血液功能,侵犯其他器官,就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高偉堯說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表現通常以感染、發燒、出血、貧血為主,研究發現可能與基因異常有關。治療上,會在前期檢查時藉由白血球的數量、基因變化狀態等判斷預後狀況,決定病人是否要第一時間進行骨髓移植。

廣告

現在的「捐髓」不同於早期需住院麻醉,抽取骨髓細胞的方式,而是指周邊幹細胞的蒐集,將周邊血液經過體外特殊的過濾方式,分離出幹細胞後,將剩餘的血液成分流回捐贈者的身體裡,不會影響健康。至於受贈的病人,在接受骨髓移植前必須先進行全身化療療程,再經由高劑量的化療把身體內的癌細胞及正常細胞清除,最後才能將周邊幹細胞輸至體內。

高偉堯強調,植入後兩週是關鍵期,必須觀察白血球在病人體內能否穩定成長,之後才能從隔離房轉入普通病房。且移植半年內都必須密切追蹤,服用免疫抑制劑,以免發生排斥反應或是併發症。

下載知新聞APP

⭐️ 即刻下載《知新聞》App!免費!

廣告
知新聞年度報導
# 捐血 #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 血癌 # 台北慈濟